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正其誤,又豈不以《國策》之言為不可廢歟?雖然,《正傳》 學孔、孟之學者也,自先王道德教化之治,本諸人心, 播於簡冊,充衍洋溢,遠而未斬。是故春秋之世,鄭之 賢大夫且能善於辭令,應對諸侯,鮮有敗事。聖門言 語之學,達如子貢,亦或一出於魯,而彼齊、晉、吳、越等 國,為之有變,至於排難解紛,成彊取霸,而後定焉,前 乎此矣。於是而後公孫衍、張儀、陳軫、樓緩、蘇秦、秦弟、 代、厲之流,揣摩捭闔,權謀術數,浩乎若江海之浸,恍 乎若鬼神之不可端倪。雖其讒邪之說,罔知義理,而 顛倒錯謬,一時口頰之移人,固有非後世膚見謏聞 者之所可遽及。嗚呼!古先聖王道德教化之澤,一旦 而遂至於此,言之可為於邑矣。然自其文辭言語而 觀之,惟楚、漢而戰爭之世尚為近焉,已不能盡及。它 則曹魏鼎足而割據,李唐參布而分藩,交兵之際,奉 使往來,權術相傾,議臣蜂起,曾無異於戰國楚漢紛 紜之時者,竟未嘗有一言語之𢥠動,一文辭之譎勝。 雖以當世史臣極力摹擬而為之,亦且羞澀畏懦,衰 耗促數,無復有昔時辯士說客之遺風矣。是故世之 讀《國策》者,卓然自為先秦之古書,不可廢也。必也本 之以心術之功,約之以義理之正,謹之以辭令之發, 戰國其文,而非欲戰國其學也。此則《正傳》之志也,又 在乎世之學者善讀而已矣。

按元陳祖仁序曰至正初祖仁始登史館而東陽吳君正傳實為國子博士吳君之鄉則有王文憲何文定金文安許文懿諸先生所著書君悉取以訓諸生

匡末學。後君歸,丁母艱,病卒。祖仁亦嘗聞君校注《國 策》,考覈精甚,而惜未之見也。今季夏,浙西憲掾劉瑛 廷修隨僉憲伯希顏公來按吳郡,一日,囊君所校策 來言曰:「正傳吾故人,今已矣,不可使其書亦已。吾嘗 有請於僉憲公,取於其家,且刻梓學宮,君宜序之,幸 毋辭。」祖仁竊惟古之君子,其居家也,本諸身;其居官 「也,本諸家,其訓人也,本諸已,其安時也,本諸天文其 餘也,而況於言乎!是故不以言為上,而後之為言者 莫能上也;不以計為高,而後之為計者莫能高也。」周 衰,列國兵爭,始重辭命,然猶出入《詩》《書》,援據遺禮,彬 彬焉。先王流風餘韻存焉,壞爛而莫之存者,莫甚於 戰國。當時之君臣,惴惴然而欲強此「以弱彼,而游談 馳騁之士,逆探巧合,強辯深語,以鬥爭諸侯,矜讋妻 子,雖其計不可行,言不可踐,苟有欲焉,無不售也;苟 有隙焉,無不投也。卒之諸侯不能有其國,大夫不能 有其家,而蘇秦之屬不旋踵勢敗而身僨。由此觀之, 非循末沿流,不知其本故耶?」是策自劉向校定後,又 校於南豐曾鞏,至括蒼鮑彪,病高注疏謬,重定序次, 而補闕刪衍,差失於專。時有議論,非悉於正。故吳君 復據剡川姚宏本,參之諸書,而質之《大事記》,以成此 書,其事覈而義正,誠非鮑比。古書之存者希矣。而諸 儒於是書校之若是其精者,以其言則季世之習,而 其策則先秦之遺也。予何幸得觀吳君此書於身後, 且知其所正者有所本,而又嘉劉掾不以「死生異心 而卒其志」也,故不復辭而為之序。至正十五年六月, 浚儀陳祖仁序。

《明陳仁錫國策國語選評 卷》

按仁錫自序嘗謂策以見智語以載事故國策國語之文雖非六經之比然亦當時智謀之略事類之故所必稽焉其該博其識遠雖以太史公之雄才猶必

「有所藉焉以攄其蘊,而況後之學者乎?」故二書並傳, 至於今不廢。但其是非錯雜,縱橫奧衍,策雖奇而工, 其失也或駁;語雖艷而富,其失也近誣。為先民之所 病者多矣。不有所選,則無以會其要;不有所評,則無 以審其是。余因史館之暇,悉採諸儒之所評訂者,考 而正之,間亦附以鄙見,標出以示學者,庶幾知所趨 向,不至於謬戾云。長洲明卿陳《仁錫書》。

戰國策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

《春秋》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春秋後》。

《隋書經籍志》

《雜史》

《戰國策》三十二卷。《劉向錄》。

《戰國策》二十一卷。高誘撰注。按唐書作三十二卷 《戰國策論》一卷。漢京兆尹延篤撰。

《宋史藝文志》

《縱橫家》

高誘注「《戰國策》三十三卷。」

鮑彪注《國策》十卷。

《宋鄭樵通志》

《古雜史》

《戰國策》三十四卷。《劉向錄》。

《戰國策》二十一卷。高誘注。

《戰國策論》一卷。漢京兆尹延篤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