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春秋考》

《戰國策》三十三篇。

劉向《校書錄序》云:「中書本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注:邊通學短長蒯通善為長短說主父偃學長短從橫術。

《史通》曰:「司馬遷采《戰國策》。」注:姚氏校定總四百八十餘條,《太史公》所采九十餘條,其事異者止五六條。

《馬端臨文獻通考》

《縱橫家》

《戰國策》十三卷。

《崇文總目》:「漢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錄。」 舊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向以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凡十二國三十三篇。繼春秋以後,記楚、漢之興,總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卷亡缺,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闕。又有後漢高誘注,本二十卷,今缺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晁氏曰:「漢劉向校定,三十三篇。東、西周各一,秦五,齊六,楚、趙、魏各四,韓、燕各三,宋、衛、中山各一。舊有五號,向以為皆戰國時游士策謀,改定今名。其事則上繼《春秋》,下繼漢、楚之起,凡二百四五十年之間,《崇文總目》多缺。至皇朝曾鞏校書,訪之士大夫家,其書始復完。漢」 高誘註,今止十篇,餘逸歷代,以其記諸國事,載於史類。予謂其紀事不皆實錄,難盡信。蓋出於學縱橫者所著,當附於此。

南豐曾氏序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道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羙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後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按:《全序》已載於前,茲不重錄。水心葉氏曰:「《春秋》以後,接秦之興,無本書可考。司馬遷《史記》,雜取諸書及野語流傳會聚之所成也。故戰國一節,不敢使與《左傳》同,便為成書,直加據定。而《戰國策》本遷所憑依,粗有諸國事,讀者以歲月驗其先後,因之以知得失,或庶幾焉。且其設權立計,有繫當時利害之大者,學者將以觀事變,固不宜略,然十纔」一二耳,其餘纖碎反覆,徒競錐刀之細,市井小人之所羞稱,所謂不足以掛牙頰也,又烏在其皆可喜而可觀哉?夫習於儇陋淺妄之夸說,使與道德禮義相亂,其為學者心術之巨蠹甚矣。

鮑氏校定《戰國策》十卷。

陳氏曰:尚書郎括蒼鮑彪註。以西周正統所在,《易》為卷首。其註凡四易槁乃定。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雜家考》

「姚氏《戰國策》」 卷。

姚寬著

鮑氏《戰國策》 卷。

鮑恢著

《戰國策校注》十卷。

吳師道注

《戰國策注》十卷。

鮑彪著

戰國策部總論

《唐劉知幾史通》

《戰國策》

縱橫互起,力戰爭雄,秦兼天下,而著《戰國策》,其篇有 東西二周、秦、楚、燕、齊、三晉、宋、衛、中山,合十二國,分為 三十三卷。夫謂之「策」者,蓋錄而不序,故即簡以為名。 或云漢代劉向以戰國游士為之策謀,因謂之《戰國 策》。至孔衍又以策所書未為盡善,乃引太史公所記, 參其要,刪彼二家,聚為一錄,號《春秋後語》。除二周及 宋、衛、中山,其所留者七國而已。始自秦孝公,終於楚、 漢之際,比於《春秋》亦盡二百餘年。

《左傳後經》傳不作,於是文籍唯有《戰國策》及太史公 書而己。至晉著作郎魯國樂資及追述二史,撰為《春 秋後傳》。其書始以周貞王續前傳,魯哀公後至赧王 入秦,文王之繼周,終至二世之滅,合成三十卷。

《宋朱子全書》

《戰國總論》

義剛論田子方「貧賤驕人」之說,「雖能折子擊,卻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