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5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年。以事攷之,東坡所謂天下之賢主也。項梁之死, 王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 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羽怨秦, 奮勢願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 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令沛」 公王關中。此數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王受令于 強臣者,故終不能全于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于 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記》,當為之立本紀,繼 于秦後,待其亡則次以漢高祖可也。而乃立《項羽本 紀》,義帝之事特附見焉,是直以羽為代秦也,其失多 矣。高祖嘗下詔,以秦皇帝、楚隱王亡後,為置守冢,并 及魏、齊、趙三王。而義帝乃高祖故君,獨缺不問,豈《簡 策》脫佚乎?

太史公《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 可乎?」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 舉大名耳。」疊用「七死」字,《漢書》因之。《漢溝洫志》:賈讓《治 河策》云:「河從河內北至黎陽,為石隄激。使東抵東郡 平剛,又為石隄使;西北抵𥟖陽觀下,又為石隄;東北 抵東郡津北,又為石隄使;西北抵魏郡昭陽,又為石」 隄激,使東北百餘里間,河再西三東,凡五用石隄字, 而不為冗複,非後人筆墨畦徑所能到也。按此文義似是再西

五東六北五用石隄字原本「五東」 訛「三東六北」 ,落去「六」 字,「北」 又訛作「凡」 ,此必寫刻之訛。今仍照原本附此,以備參考。

《漢書·爰盎傳》:「南方卑濕,君能日飲亡何。」顏師古注云: 「無何,言更無餘事。」而《史記盎傳》作「日飲母苛」,蓋言南 方不宜多飲耳。今人多用「亡何」字。

龔遂為渤海太守,宣帝召之議曹,王生願從,遂不忍 逆。及引入宮,王生隨後呼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渤 海宜曰:『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遂受其言,上果 問以治狀,遂對如王生言。天子悅其有讓,笑曰:「君安 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遂曰:「乃臣議曹教戒臣也。」上遂 拜水衡都尉,以王生為丞。予謂遂之治郡,功效著明, 宣帝不以為賞,而顧悅其佞詞乎?宜其起王成、膠東 之偽也。褚先生于《史記》中,又載:武帝時,召北海太守 有文學卒史。王先生自請與太守俱。太守入宮,王先 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北海,令無盜賊,君對曰:『何 哉』?」守曰:「選擇賢才各任之,以其能賞異等,罰不肖。」王 先生曰:「是自譽自伐功不可也。願君對言非臣之力, 盡陛下神靈威武所變化也。」太守如其言。武帝大笑 曰:「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安所受之?」對曰:「受之文學 卒史。」于是以太守為水衡都尉,王先生為丞。二事不 應相類如此,疑即龔遂,而褚誤書也。

《容齋續筆》:《史記龜策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 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數年之間,太卜 大集。會上欲擊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預 見表象,先圖其利。及猛將推鋒執節,獲勝於彼。而蓍 龜時日,亦有力於此。上尤加意,賞賜至或數千萬。如 丘子明之屬,富溢貴寵,傾於朝廷。至以卜筮射覆道」 巫蠱,時或頗中。素有眥睚不快,因公行誅,恣意所傷, 以破族滅門者,不可勝數。百僚傷恐,皆曰《龜策》能言。 後事覺姦窮,亦誅三族。《漢書音義》以為史遷沒後十 篇闕,有錄無書。元成之間,褚先生補闕,言辭鄙陋,《日 者龜策列傳》在焉,故後人頗薄其書。然此卷首言「今 上即位」,則是史遷指武帝,其載巫蠱之冤如是,今之 論議者,略不及之,《資治通鑑》亦棄不取,使丘子明之 惡不復著見。此由武帝博采異端,馴致斯禍。儻心術 趨於正當不如是之酷也。

《史記》稱宰我為齊臨淄大夫,與田常作難,以夷其族, 孔子恥之。蘇子由作《古史精》為辨之,以為子我者,闞 止也,與田常爭齊政,為常所殺,以其字亦曰子我,故 戰國之書誤以為宰予。此論既出,聖門高弟,得免非 義之謗。東坡又引李斯《諫書》,謂田常陰取齊國,殺宰 予于庭,是其不從田常,故為所殺也。予又考之,子路 之死,孔子曰:「由也死矣。」又曰:「天祝予哭于中庭,使人 覆醢。」其悲之如是,不應宰我遇禍,略無一言。《孟子》所 載三子論聖人賢于堯舜等語,疑是夫子沒後所談, 不然,師在而各出意見議之,無復質正,恐非也。然則 宰我不死于田常,更可證矣。而《淮南子》又有一說云: 將相攝威擅勢,私門成黨,而使道不行,故使陳成、田 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使呂氏絕祀。子皮,謂范蠡也。 蠡浮海變姓名遊齊,時簡公之難已十餘年矣。《說苑》 亦云:田常與宰我爭,宰我將攻之。䲭夷子皮告田常, 遂殘宰我。此說尤為無稽。是以蠡為助,田氏為齊禍, 其不分賢逆如此。

「魏文侯以卜子夏為師。」按《史記》所書,子夏少孔子四 十四歲。孔子卒時,子夏年二十八矣。是時周敬王四 十一年,後一年元王立,歷貞定王、哀王、考王至威烈 王二十三年,魏始為侯。去孔子卒時七十五年,文侯 為大夫,二十二年而為侯,又十六年而卒。姑以始侯 之歲計之,則子夏已百三歲矣,乃為文侯師,豈其然 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