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8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利也。民見利而不聞義,秦俗之壞自此始。教民以厚, 民猶趨於薄,鞅乃教民以薄,使之入不孝,出不悌。父 子天性也,而別其居;告訐,姦民也,而重其賞。末流之 敝,借鉏取帚,色父誶母。閭閻以公乘侮其鄉人,鄉中 以上爵傲其父兄,禮義廉恥之維,蕩然幾泯。知有法 令,而不知有《詩》《書》;知刀筆吏之尊,介冑夫之貴,而不 知用儒術。不待始皇、李斯之坑焚,而儒者已無用,《六 經》已為弁髦土梗,於是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 井牧廢。誘三晉之民力耕,使秦民應敵而兵農分。秦 既亡而秦法千載猶在也。帝王之法,天理之公;衛鞅 之法,人欲之私。天理難明,人欲易流。鞅為法,自禍不 足論,而以鞅為師者滔滔也。士苟賤而為秦之士,吏 叨懫而為秦之吏,民抵冒殊扦而為秦之民,悲夫!

申不害干韓昭侯為相

或問:「申、商之學同乎?」曰:「《新序》謂:申子之書,言人主當 執術以督責臣下,號曰術;商鞅為書,號曰法,皆曰刑 名。自戰國至秦漢,根固波漫,韓非學刑名法術而為 慘礉少恩o錯學申、商於張恢生而為陗直刻深,宣 帝好觀申子君臣篇而為刑名繩下。然則申商之學 一也。申子之言,禍天下國家,不下於商鞅;秦之李斯 阿」二世以求容。其書引《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雎命 之曰:『以天下為桎梏』。」於是行督責益嚴,一言喪邦,秦 之亡也忽焉。此國脈之斧斨,民命之堇喙,人心之蟊 賊,邪說之害,烈於洪水猛獸。世之談者猶曰:韓昭侯 相申子而國治兵彊也。英明如漢宣,亦好之。刑餘為 周、召,法律為《詩》《書》,漢自是衰。故為君必法堯、舜,為政 必遵先王之道,萬世不易之理也。噫韓非、李斯誅於 前o錯戮於後學,申子者亦何利哉?董子明《春秋》一 統之義,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 並進,乃罷治申、商、韓非之言者,其有功吾道甚大。余 懼學者夸昭侯而慕申子,尚刑名而棄仁義,使生民 之禍未已也。是以論之。

孟子至梁見惠王

或曰:「孟子不見諸侯,何以至梁見惠王?」曰:「《魏世家》云: 『惠王數被兵,卑辭厚幣以招賢者,故孟軻至梁。孟子 曰:『不為臣不見』。豈非其招而往哉』?」自邪說詖行,充塞 仁義,戰國之君,知有強弱眾寡,不知有惻隱羞惡,戰 爭不息,惟利是謀,而仁義之言絕響。孟子不得不拔 本塞源,深排而力閉之。仁義之效,不遺其親,不後其 「君,利之禍至於不奪不饜」,可謂深切著明矣。「仁義人 之良心,利者良心之稂莠。」《大學》明辨於末章,《孟子》致 嚴於首簡,不但世主不悟,而學者存良心而窒利欲 者亦鮮焉。仁義有天爵之榮,放利有多怨之辱,宜知 所擇矣。習俗移人,波頹風靡,合汙自賤,廉恥道喪。雖 人誦七篇,家習《大學》,口耳聖賢之訓,身心市賈之行, 董子《正誼》明道之言,皆嗤點以為灰塵。《記》曰:「人化物 者,滅天理而窮人欲也。」吾為此懼。學者欲學聖賢,當 自辨志始。辨志莫先於義利之趨舍。喻義為君子,喻 利為小人。為善則舜之徒,為利則蹠之徒。人之為人, 以有仁義也,否則人化物矣。學者欲為人乎?欲為物 乎?

秦伐韓拔宜陽

或問秦何以先拔宜陽?曰:「此窺周之漸也。宜陽在今 河南之福昌縣東,密邇洛邑,澠池二殽,皆在境內,韓 之阨塞,周之屏蔽也。地有常險,守有常勢,黎亡而商 危,下陽舉而虢滅。故秦之拔宜陽,志不在韓而在周。 周之不競久矣,綿綿延延,如髮引千鈞然,建空名於 諸侯之上,楚觀兵而問鼎,晉率戎而伐潁,猶畏君臣」 之分,而不敢謀。顯王之二十六年,天子致伯于秦。三 十三年,天子賀秦,明年,拔韓宜陽。又明年,天子致文 武胙,於是秦哆然自大,《駸駸改物》。然而惠文雖拔宜 陽,未遽取也。慎靚之五年,張儀言於惠文,「請下兵三 川,攻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案圖籍。儀不顧逆 順之理,反易天明,思肆其罔極,欲并」周有之,秦以取 蜀,未暇也。赧之七年,秦武欲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 乃使甘茂伐宜陽,大起兵拔之。蓋不待𢠸狐之遷,而 二川之齒寒,周之亡形成矣。甘茂謂宜陽大縣,其實 郡也。《戰國策》「周君謂城方八里,材士十萬。」《通典》云:「南 北西三面,峭絕天險。」是為形勢控扼之地。六國唯韓 最弱,宜陽效則,上郡絕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 通。從橫之言,如出一口,非韓之憂也,周之憂也。噫周 之興也,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及其替也,戎先叛秦,亦 變於戎。幽之亡以戎,赧之亡亦有戎,夫子是以有微、 管之歎。

齊魏會於徐州以相王

或問:「齊、魏皆大夫之篡立者,二國相王,在諸國之先, 何也?」曰:「《春秋》吳楚僭王,皆夷也,中夏於是始僭。齊、魏, 罪之首也。是時齊彊而魏弱,魏惠東敗西喪之餘,去 安邑,徙大梁,方且與齊俱會,淫名越號,以逞其志。又 改元稱一年,見於《竹書紀年》,蓋以張彊大之形,蓋衰 弱之實也。齊威朝周,假義而行,猶知有王室,其子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