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3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多闕故錄之

按破邪、甄正二論,《昭德讀書記》以為宣和焚毀,藏中多闕。然愚嘗於村寺經藏中見其全文,《破邪論》專詆傅奕,而併非毀孔孟,所謂詖淫邪遁之辭,無足觀者。《甄正論》譏議道家,如《度人經》璇璣停輪處,以為璇璣無停輪之理,使停輪至七日七夜,則宇宙顛錯,而生人之類滅矣。無極曇誓天及龍變梵度天處,以為曇與「梵」二字出自佛書。佛法未入中國之前,經傳中並無此二字,豈有天帝名號而剽竊佛書字義者乎?又如河上公《道德經章句序》,言漢文帝駕詣河上公問道,而河上公一躍騰雲,帝知是神人,下輦稽首,從受章句二卷。以為《漢史帝紀》車駕每出必書,何獨不書駕詣河上公問道之事?且孝文好黃《老》言,立渭陽五帝廟,則因新垣平平一方士,其說至卑陋,帝尊寵之,而史亦備述之。河上公之事,奇偉如此,何獨見遺於班、馬乎?乃羽人道士輩自創此說。大意如此,不能悉記其辭語。此論頗當意。必借筆於文學之士。沙門輩恐不能道也。

《原人論》一卷。

晁氏曰:唐僧宗密撰。斥「執迷褊淺」 ,直顯真源,《余通》《本末》,凡四篇。

《輔教編》五卷。

晁氏曰: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祐間,以世儒多詆釋氏之道,因著此書。廣引經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云。

《元聖蘧廬》二卷。

晁氏曰:唐李繁撰。繁學於江西僧道一,敬宗時嘗與丁公著、陸亙入殿中,抗佛老講論。唐虞愈稱其家多書,一覽終身不忘。太和中,舒元輿誣其濫殺不辜繫獄,知且死,著書十六篇,以明禪理。自謂「臨死生而不懼,賢於顏回;在陋巷不改其樂。」 嗚呼!,可謂賢矣!。而史載其平生行事甚醜,獨何歟?

《宗鏡錄》一百卷。

晁氏曰:皇朝僧延壽撰。延壽,姓王氏,餘杭人,法眼嫡孫也。建隆初,錢忠懿命居靈隱,以釋教東流中夏,學者不見大全,而天台、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閣,館三宗,知法僧更相詰難,至詖險處,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策祕經六十部,華梵聖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成此書,學佛者傳誦焉。天台者,僧智顗也,解《法華經》。賢首者,僧法藏也,述《華嚴經》。慈恩者,僧元奘也,譯《般若經》。

《釋氏要覽》三卷。

晁氏曰:皇朝僧道成集。雜錄釋典,旁求書傳,分門編次,成二十類。天禧三年書成。

《弘明集》十四卷。

晁氏曰:梁釋僧祐纂。僧祐居鍾山定林寺,號「右律師。」 采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於釋教者。

《廣弘明集》三十卷。

晁氏曰:唐僧釋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明其道者,以廣僧祐之書。分《歸正》《辯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惻》《誡功》《啟福》《滅罪》」 、《統歸》等十門。

《林問錄》四卷。

晁氏曰:皇朝僧德洪撰。記高僧嘉言善行,謝逸為之序。然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 之類,疏闊殊可笑。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于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考正差謬,遂盛行于世,為禪學之源。夫禪學自達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慧能傳行思、懷讓。行思之後有良价,號「洞下宗」 ;又有文偃,號「雲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 ;懷讓之後有靈祐、慧寂,號「溈仰宗;又有義元,號臨濟宗。」 五宗學徒遍於海內,迄數百年,臨濟、雲門洞下日愈益盛。嘗攷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聰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而其名言至行,譬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於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罔有遺軼焉。」

《玉英集》十五卷。

晁氏曰:皇朝王隨撰。先是,楊億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大半上之。

致堂胡氏序曰:「學必有疑,疑必有問,問必資於賢智於我者,問非所疑,答不酬問,與夫不待問而自告之,此師弟子之失也。《傳燈錄》所載釋子以葛藤目之,其失在此矣。」 今特取其敷揚明白者,庶易以攷其是非焉。若夫談鬼怪、舉詩句、類俳戲,如誑誕者,則盡削之。或誚予為蔽曰:「曾不聞粗言細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