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3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日第十八。觀吏所治,鬥訟居多,原禍所起,詐欺所為,將絕其未,必塞其原,民無欺紿,世乃平安,故敘《斷訟》第十九。五帝三王,復劣有情,雖欲超皇,當先致平,必世後仁,仲尼之經,遭衰姦牧,得不用刑,故敘《衰制》第二十。聖王憂勤,選練將帥,授以鈇鉞,假以權貴,誠多蔽暗,不識變勢,罰賞不明,安得不敗,故敘《勸將》第二十一。「蠻夷猾夏,古今所患,堯舜憂民,皋陶術叛;宣王中興,南仲征邊。今民日死,如何弗蕃,故敘《救邊》」第二十二;「凡民之情,與君殊戾,不能遠慮,督取一制,苟挾私議,以為國計,宜尋其言,以詰所謂」,故敘《邊議》第二十三。邊既遠問,太守擅權,臺閣不察,信其姦言,今懷郡縣,敺民內遷,今又丘荒,慮必生心,故敘實邊第二十四。天生神物,聖人則之,蓍龜卜筮,以定嫌疑,俗工淺源,莫盡其才,自非大賢,何足信哉?故敘卜列第二十五。《易》有史巫,《詩》有工祝,聖人先成,民後致力,兆黎勸樂,神乃授福,孔子不祈,以明在德,故敘巫列第二十六。五行八卦,陰陽所生,稟氣薄厚,以著其形。天題厥象,人實奉成,弗修其行,福祿不臻,故《敘相》列第二十七。《詩》稱吉夢,書傳亦多,觀察行事,占驗不虛。福從善來,禍由德痡,吉凶之應,與行相須,故《敘夢》列第二十八。論難橫發,令道不通,後進疑惑,不知所從。自昔庚子,而有貴云,「予豈好辯,將以明真」,故《敘釋難》第二十九。朋友之際,義存六紀,攝以威儀,講習王道,善其久要,貴賤不改,今民遷久,莫之能奉,故敘《交際》。第三十。君有美稱,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願乃成,寶權神術,勾示下情,治勢一定,終莫能傾,故敘《明忠》。第三十一。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徵,異端變化,聖人運之,若御舟車,作民精神,莫能含嘉,故敘《本訓》。第三十二。明王統治,莫大身化,道德為本,仁義為佐,思心順政,責民務廣,四海治焉,何有消長,故敘《德化》第三十三。上觀太古,五行之運,咨之《詩》《書》,考之前訓,氣終度盡,後代復運,雖未必正,可依傳問,故敘《五德》。志第三十四。「君子多識,前言往行,類族辨物,古有斯姓,博見同」闕十三字。《故敘志》「民姓」第三十五。

徐子《中論》二十篇。

漢徐幹撰。宋曾鞏序曰:「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 幹字偉長,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 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為上艾長,又以疾不行。」 蓋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餘,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獨觀於道德之要,而不牽於俗儒之說。至於治生養性,去就語默之際,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況至於魏之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尼、孟軻之旨,述而論之,求其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不合于道者少矣。其所得於內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臣始讀其書,察其意而賢之,因其書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於世而識之者少。蓋跡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之好惡觀之,彼惡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重其《書》,使學者尊而信之。因校其脫謬,而序其大略,蓋所以致臣之意云。

《小荀子申鑒》五卷。

後漢荀悅撰。明王鏊序曰:「《申鑒》五卷,漢荀悅著。悅仕獻帝朝,辟曹操府,與孔融及弟彧同侍講禁中,悅每有獻替,而意有未盡。此《申鑒》所為作者,蓋有志於經世也。然當時政體,顧有大於總攬機務,使權不下移者乎?而曾無一言及之,何哉?厥後融以論建漸廣,彧以不阿,九錫皆不得其死,悅獨優游以壽終,其亦善」 處濁世者矣。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制而近於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於諷。其《雜言》等篇,頗似揚雄《法言》。雄曲意美新,而悅無一言及於操,視雄為優矣。或言悅書似徐幹、王符,考其歸,茲若人之儔乎?吾未知所先後也。而三品之說,昌黎公有取焉,其書世亦罕傳。吾蘇黃勉之好蓄異書,又為之訓釋,搜討磔裂,出入《五經》《三史》《春秋》內外《傳》《老》《莊》《淮南》《素難》《天官》《地志》,博洽精密,多得悅旨。雖然,悅之書其有所感而為乎?勉之之注,豈亦有感而為乎?勉之《春秋》方富,行將抒其學,出而效用,當炳焉赫焉,流聲實於天朝,尚何悅之慕哉!

《抱朴子》 卷。

晉葛洪撰。其《自序》曰:「《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洪生晚,為二親所嬌嬈,不早見,督以書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飢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隴。又累遭兵火,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