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欲搜羅抉剔於思慮隱微之中,以求所謂人欲之 難免者而克之,則亦代翕代張,沒世窮年,而不能有 以立矣。

《答陳師德》

聞之程夫子之言曰:「涵養須是敬,進學則在致知。」此 二言者,實學者立身進步之要,而二者之功,蓋未嘗 不交相發也。然程子教人持敬,不過以整衣冠、齊容 貌為先;而所謂致知者,又不過讀書史,應事物之閒, 求其理之所在而已。皆非如近世荒誕怪譎、不近人 情之說也。

《答林德久》

無事靜坐,有事應酬,隨時隨處,無非自己身心運用。 但常自提撕,不與俱往,便是工夫。事物之來,豈以漠 然不應為是耶?

《答程允夫》

問:「『致知以明之,持敬以養之』,此學之要也。不致知則 難於持敬,不持敬亦無以致知。」曰:「二者交相為用固 如此。然亦當各致其力,不可恃此而責彼也。」

《答方耕道》

向者妄謂自立規程,正謂正衣冠,一思慮,莊整齊肅, 不慢不欺之類耳。此等雖是細微,然人有是身,內外 動息,不過是此數事,其根於秉彝,各有自然之則。若 不於此一一理會,常切操持,則雖理窮元奧,論極幽 微,於我亦有何干涉乎?《弘毅》之云,雖聖賢所示之要, 然恐其閒更須細密,方有實用功處。不然,則所謂「只 作一場話說,務高而已者,不可以不戒也。若必謂有 所見然後有所主,則程子所謂『未有致知而不在敬』」 者,是為敬有待於見乎?見有待於敬乎?果以徒然之 敬為不足事,而必待其自然乎?

《答方賓王》

《大學》次序,亦謂學之本末終始,無非己事,但須實進 得一等,方有立腳處,做得後段工夫真有效驗爾。非 謂前段工夫未到,即都不照管後段,而聽其自爾也。 聞道方是理會得為人底道理,從此實下工夫,更有 多少事,豈可便謂都無餘事?但到此地,即所見不差, 真有廣居可居,正位可立,大道可行,向上自然有進 步處耳。

《答沈有開》

聖賢教人,下學上達,循循有序。故從事其閒者,博而 有要,約而不孤,無妄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 反此。故其高者淪於空幻,卑者溺於見聞,倀倀然未 知其將安所歸宿也。

《答或人》

心有不存,物何可格?然所謂「存心」者,非拘執繫縛而 加桎梏焉也。蓋嘗於紛擾外馳之際,一念之閒一有 覺焉,則即此而在矣。勿忘勿助長,不加一毫智力於 其閒,則是心也其庶幾乎!

《答孫敬甫》

《子約》之言,蓋為近之。而主一無適者,亦必有所謂格 物窮理者以先後之也。故程夫子之言曰:「涵養必以 敬,而進學則在致知。」此兩言者,如車兩輪,如鳥兩翼, 未有廢其一而可行可飛者也。世衰道微,異說蜂起, 其閒蓋有全出於異端,而猶不失於為己者,其他則 皆飾私反理,而不足謂之學矣。

敬之與否,只在當人一念操舍之閒。而格物致知,莫 先於讀書。講學之為事。至於讀書,又必循序致一,積 累漸進,而後可以有功也。

持敬致知,實交相發,而敬常為主。所居既廣,則所向 坦然,無非大路。聖賢事業,雖未易以一言盡,然其大 概似恐不出此也。

《答江元適》

所謂「反身自認,存真合體」者,以孔子「克己復禮」,孟子 「勿忘勿助」之說驗之,則亦未免失之急迫,而反與道 為二。大抵天人初無閒隔,而人以私意自為障礙。故 孔孟教人,使之克盡己私,即天理不期復而自復。惟 日用之閒所以用力,循循有序,不凌不躐,則至於日 至之時,廓然貫通天人之際,不待認而合矣。今於古 人所以《下學》之序,則以為近於傀儡而鄙厭之,遂欲 由徑而捷出,以為簡易,反謂孔、孟未嘗有分明指訣。 殊不知認而後合,揠苗助長,其不簡易而為傀儡,亦 已大矣。某竊以為,日用之閒,無一事一物不是天真 本體;孔、孟之言,無一字一句不是分明指訣。故孔子 曰:「吾無隱乎爾。」又曰:「天何言哉」,而子貢曰:「夫子之文 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夫豈平日雅言常行之外,而復有所謂分明指訣者 哉。

《答林正夫》

「觀浮圖者,仰首注視而高談,不若俯首歷階而漸進。」 蓋觀於外者雖足以識其崇高鉅麗之為美,孰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