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大全〉朱子曰:「聖人作《易》,只是要發揮性命之理,摹寫那箇物事。下文所說『陰陽、剛柔、仁義』,便是性中有這箇物事。」 雙湖胡氏曰:「《易》為斯人作也。性命之理,天所賦於人,人所受於天之理也。聖人將以順人心性命之理,是以兼三而兩,六畫成卦,以立天地人之道。三才之道,雖有陰陽、剛柔、仁義之殊,大抵以立人道仁義為主」,蓋人負陰陽之氣以有生,肖剛柔之質以有形,具仁義之理以成性,莫不有三才之道焉。仁義之道立,即所以使之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順性命之理也。
書經
《商書湯誥》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
〈蔡傳〉天之降命,而具仁義禮智信之理,無所偏倚,所謂「衷」也。人之稟命,而得仁義禮智信之理,與心俱生,所謂「性」也。
詩經
《周頌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朱注〉《天命》,即天道也。《不已》,言無窮也。純,不雜也。〈大全〉程子曰:「言天之自然者曰《天道》,言天之賦予萬物者曰『《天命》』。」 華谷嚴氏曰:「凡言聖人如天者,以此擬彼,天與聖人,猶為二也。此詩但以天命之不已,與文德之純對立而並言之,蓋有不容擬議者。子思又發明之如此,其旨深矣。」 西山真氏曰:「純是至誠,無一毫私偽雜。其純誠無雜,自然能不已,如天之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晝而夜,夜而晝,循環運轉,一息不停,以其誠也。聖人之自壯而老,自始而終,無一息之懈,亦以其誠也。既誠,自然能不已。
孔子家語
《本命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孔子曰:「分 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 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 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 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 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 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 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 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 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 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
漢荀悅申鑒
《雜言》
或問性命。曰:「生之謂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終生 者之謂命也,吉凶是也。夫生我之制,性命存焉爾。君 子循其性以輔其命,休斯承,否斯守,無務焉,無怨焉。 好寵者乘天命以驕,好惡者違天命以濫。故驕則奉 之不成,濫則守之不終。好以取怠,惡以取甚,務以取 福,惡以成禍,斯惑矣。」
或問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則人事 存焉爾。命相近也,事相遠也,則吉凶殊矣。故曰:『窮理 盡性,以至於命』。孟子稱性善,荀卿稱性惡,《公孫子》曰: 『性無善惡』,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渾』。劉向曰:『性情相應, 性不獨善,情不獨惡』。」曰:「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凶,性 惡則無三仁。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 蔡性善情惡』」,是桀紂無性,而堯舜無情也。性善惡皆 渾是上智懷惠而下愚挾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 為然。
周子通書
《誠上》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集考〉天賦為命,物受為性,根源皆係於《易》。此《易》之所以為大也。
張子正蒙
《參兩篇》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 古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盪,升降相 求,絪縕相揉,蓋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 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 何哉?
〈補注〉「陰陽有以質言者,有以氣言者,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若日月之形是也;以氣言,則循環迭至,若四時晝夜之類;聚散相盪,升降相求,若雲風雨雷之類;絪縕相揉」,若溫涼寒熱之類是也。「相兼以助其不及,相制以洩其過,此皆天性命之理也。」
《神化篇》
「存神過化,忘物累而順性命」者乎。
〈集解〉「心之所存」,純乎天理,而「圓神不倚」,則應用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