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而無賢聖,此世長古之所誤出也,非《春秋》為辭之術

也,不法之所始,如之何謂「未善」已善也。

《實性篇》: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今謂性已善,不幾 於無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順於為政之道矣。且名者 性之實,實者性之質,質之無教之時,何處能善?善如 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 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於外也,非在 天所為之內也。天所為,有所至而止。止之內謂之天; 止之外謂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 「性有善質而未能為善也」,豈敢美辭?其實然也。天之 所為,止於繭麻與禾,以麻為布,以繭為絲,以米為飯, 以性為善,此皆聖人所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樸之 能至也,故不可謂性。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 聖人。聖人之所名,天下以為正。今按:聖人言中本無 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見之矣。使萬民之性皆已 能善,善人者何為不見也?觀孔子言此之意,以為善 難當甚,而《孟子》以為萬民性皆能當之,過矣。聖人之 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 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復二十日而後能 為雛,繭待繅以綰湯「而後能為絲;性待漸於教訓而 後能為善。」善教誨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至能也,故 不謂性。性者,宜知名矣,無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 善所自有,則教訓已非性也。是以米出於粟,而粟不 可謂米;玉出於璞,而璞不可謂玉;善出於性,而性不 可謂善。其比多,在物者為然,在性者以為不然,何不 通於「類也?卵之性未能作雛也,繭之性未能作絲也, 麻之性未能為縷也,粟之性未能為米也,《春秋》別物 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義也,真其情 也,乃以為名。名霣石則後其五,退飛則先其六,此皆 其真也。」聖人於言無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質之樸也; 善者,王教之化也。無其質則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教, 則質樸。不能善質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宋蘇軾《論孔孟言性》「孔子、孟軻道同而其言未必同。 何以知之?以其言性知之。孔子之言,如珠走盤;孟軻 之言,如珠著氈。」

慶源輔氏論「孟子言性,言性善,使資質美者聞之必 求復其本然而充其善;資質不美者聞之亦知所自 警而不流於惡。言養氣,使氣質剛柔不齊者,勇猛奮 發於道義而無㢲懦怯弱之弊,皆發夫子所未發,此 所以有大功於世也。」

荊溪吳氏論退之原性,「退之既以仁、義、禮、智、信言性, 則不當立三品之論。今別為三品,而以品之下者為 惡,則是仁、義、禮、智、信亦可謂之惡歟?其言之自相牴 牾如此。」又曰:「上者可學,下者可制,而品,則孔子謂不 移也。夫孔子所謂下愚不移者,謂其自暴自棄者耳。 若下者可制,則不得謂之自暴自棄,亦不得謂之不 移」也,無乃亦與孔子之言異乎?

沆瀣子性有三品,非韓愈之言始自仲尼也。仲尼言 之,韓愈氏信而徵之,性於是乎益明,孟、荀、揚氏之偏 辭於是乎遂塞。

《華川巵辭》:「冰蠶不知寒,火鼠不知熱,蓼蟲不知苦,糞 蛆不知臭,與生俱化故也。人生而性善者也,溺於利 欲,與之俱化而不自知,悲夫!」

《冥影契》:性者心之本體,心者性之妙用。識則心之能 事也,猶之燈焉。性其火也。心,其光焰也;識,其燭照也。 歟百體皆心也,癢痾疾痛,觸處相關。然則又有肉質 如蓮苞,位於方寸者。曰:火無實體,必附於木。性亦無 實體,故附於蓮苞。蓮苞者,譬燈草也。故燈草亦謂之 燈心耳。

《讀書筆記》:「雞司晨,犬儆夜,彼固全其信義之性也,若 猶未足貴也。使雞處無人之地,犬遭箠撲之苦,若可 改矣,而不改焉,斯尤賦性之堅貞可貴也。為人而失 其性,不失而或改焉者,視雞犬為何如?」

袁宏道《論性學》云:「『《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又曰:『成 性存存,道義之門』。《書》曰:『維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 恆性』。《左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 以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張子曰:『性通乎氣之 外,性行乎氣之內』。氣無外內,假有形而為言耳』。《文子》 曰:『日月欲明,浮雲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穢之;叢蘭欲 修,秋風敗之;人性欲平,嗜慾害之』。」《詩》言「秉彝」,《書》言「降 衷」,而性之說已昉。至孔子言近,孟子言善,而性之說 已明。然談者紛紛,各是其見。莊周謂性為偽,荀況謂 性為惡,董仲舒謂性為天之質,而非教化則不成;揚 子雲謂性為善惡混,而邪正因修以異。昌黎作《原性 論》,而謂其分於三品;李翱作《復性書》,而謂其「循於不 已。」性不可以善言,纔言善便與惡對,東坡氏之談也。 堯舜以來,不得已而曰中,未嘗分善惡者,文定公之 說也。聖人教人性非所先者,歐陽氏之議也。善惡兼 有,如陰與陽者,司馬氏之見也。嘉禾稂莠之喻,小蘇 之元論也。「無適無莫」之言,五峰之家傳也。自程子有 論性論氣之說,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