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2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 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故養莫重於義。義之 養生人大於利矣。」何以知之?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 雖貧與賤,尚容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原憲》、曾閔之屬 是也。人甚有利而大無義,雖甚富則羞辱大。惡惡深, 「禍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傷殃憂爾,莫能以樂生 而終其刑戮折夭之民是也。」夫人有義者,能雖貧自 樂也;而無大義者,雖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實義之養 生人,大於利,中厚於財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 義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賊其身而禍其家。此非其 自為計不忠也,則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棗與錯 金以示嬰兒,必取棗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與千萬 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於人 小者易知也,其於大者難見也。今利之於人小而義 之於人大者,無怪民之皆趨利而不趨義也,固其所 闇也。聖人事明義以炤燿其所闇,故民不陷。《詩》云:「示 我顯德行。」此之謂也。先王顯德以示民,民樂而歌之 以為詩,說而化之以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 止,從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聖人。天地動, 四時化」者,非有他也,其見大義故能動,動故能化,化 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有 不用,則堯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聖傳授而復 也。故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今不示 顯德行,民闇於義不能炤,迷於道不能解,因欲大嚴 憯以必正之直,殘賊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勢不行。仲 尼曰:「國有道,雖加刑也無刑;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 也。」其所謂有道無道者,示之以顯德行與不示爾。

大戴禮記

《曾子疾病篇》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 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 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隼以 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鼉以淵為淺而蹶穴其 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 則辱何由至哉!」

漢王符潛夫論

《遏利》

世人之論也,靡不貴廉讓而賤財利焉。及其行也,多 釋廉甘利之於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 之得彼亦將為利人也;知脂蠟之可明燈也,而不知 其甚多。則冥之知利之可娛己也,不知其稱而必有 也。前人以病,後人以競,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予 故嘆曰:「何不察也?願鑑於道,勿鑑於水。象以齒焚身」, 蚌以珠剖體。匹夫無辜,懷璧其罪。嗚呼問哉!無德而 富貴者,固可豫弔也。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天之 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眾寡, 民豈得強取多哉?故人有無德而富貴,是凶民之竊 官位盜府庫者也。終必覺,覺必誅矣。盜人必誅,況乃 盜天乎?得無受禍焉?鄧通死,無簪勝「跪伐其身。」是故 天子不能違天富無功,諸侯不能違帝厚私勸,非違 帝也,非違天也。帝以天為制,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 天必從之。是故無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嘗不力顛 也;有勳德於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自古於今, 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 彰者也。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 柔》之詩以諷言:「是大風也,必將有遂;是貪民也,必將 敗其類。」王又不悟,故遂流死於彘。虞公屢求以失其 國,公叔戍崇賄以為罪,桓魋不節飲食以見弒,此皆 以貨自止,用財自滅。楚鬥子文三為令尹,而有飢色, 妻子凍餒,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 衣帛。「子罕歸玉,晏子歸宅」,此皆能棄利約身,故無怨 於人。世厚天祿,令問不止。伯夷、叔齊餓於首陽,白駒、 介推遯逃於山谷,顏原公拆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 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勢不能移,雖有南面之尊, 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 固弗為也。是故雖有四海之主,弗能與之方名;列國 之君,不能與之鈞重。守志於一廬之內,而義溢乎九 州之外;信立於千載之上,而名傳乎百世之際。

隋王通中說

《天地篇》

君子之學進於道,小人之學進於利。

《周公篇》

王孝逸謂子曰:「天下皆爭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 「捨其所爭,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

邵子皇極經世

《漁樵問答三則》

漁者謂樵者曰:「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 則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 之風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 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 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