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儀是天地與畫卦,兩儀意思又別。動靜如晝夜,陰陽 如東西南北,分從四方去。一動一靜以時言;分陰分 陽以位言。」 因問:「《太極圖》所謂太極,莫便是性否?」曰: 「然。此是理也。」問:「此理在天地閒,則為陰陽而生五行, 以化生萬物;在人則為動靜而生五常,以應萬事。」曰: 「動則此理行,此動中之太極也;靜則此理存,此靜中 之太極也。」 問:「『太極動然後生陽』,則是以動為主?」曰: 「纔動便生陽,不是動了而後生。這箇只得」且從動上 說起。其實此之所以動,又生於靜;上面之靜,又生於 動,此理只循環生去,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問:「太極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則動復生陽,靜復生 陰。不知分陰陽以立兩儀,在靜極復動之前,為復在 後?」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陰陽分而兩儀立矣。靜 極復動以後,所以明混闢不窮之妙。」 問「聖人定之 以中正仁義。」曰:「本無先後。此四字配金木水火而言, 中有禮底道理,正有智底道理。如《乾》之『元亨利貞』,元 即仁,亨即中,利即義,貞即正,皆是此理。至於主靜,是 以正與義為體,中與仁為用。聖人只是主靜,自有動 底道理。譬如人說話,也須是先沈默,然後可以說話。 蓋沈默中便有」箇言語底意思, 聖人定之以「中正、 仁義」,此四物常在這裡流轉,然常靠著箇靜做主。若 無夜,則做得晝不分曉;若無冬,則做得春夏不長茂。 如人終日應接,卻歸來這裡空處,少歇,便精神較健。 如生物而無冬,只管一向生去,元氣也會竭了。「中仁」 是動,正義是靜,《通書》都是恁地說,如云「禮先而樂後。」

問:「『中正仁義而主靜』。中仁是動,正義是靜。如先生」

解曰:「非此心無欲而靜,則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 天下之動哉!今於此心寂然無欲而靜處,欲見所謂 『正義』者,何以見?」曰:「只理之定體便是。」又曰:「只是那一 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雖然,就其中又各有 動靜,如惻隱是動,仁便是靜;羞惡是動,義便是靜。」 問:「又言『無欲故靜』,何也?」曰:「欲動情勝,則不能靜。 聖 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正是要人靜定其心,自 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靜去,遂與事物不相交涉,卻 說箇敬,云:敬則自虛靜,須是如此做工夫。 《太極圖》 首尾相因,脈絡貫通,首言陰陽變化之原,其後即以 人所稟受明之。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所謂最靈, 純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謂太極也。形生神發,則陽動 陰靜之為也。五性感動則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 土之性也。「善惡分則成男成女」之象也。「萬事出則萬 物化生」之義也。至「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 人極焉」,則又有以得乎太極之全體,而與天地混合 而無閒矣。故下又言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四者無不 合也。 《太極》首言性命之源,用「力處卻在修吉悖凶, 其本則主於靜。」 問「動而無動,靜而無靜。」曰:「此說『動 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此自有箇神 在其閒,不屬陰,不屬陽,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且如 晝動夜靜,在晝閒神不與之俱動,在夜閒神不與之 俱靜。神又自是神,神卻變得晝夜,晝夜卻變不得神。 神妙萬物,如說水陰根陽,火陽根陰,已是有形象底, 是說粗底了。」又曰:「靜者為主,故以《蒙艮》終」云。 問:「『動 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此理如何?」曰:「譬之晝夜,晝固 是屬動,然動卻來管那神不得;夜固是屬靜,靜亦來 管那神不得。蓋神之為物,自是超然於形器之表,貫 動靜而言,其體常如是而已矣。」 問:「一是純一,靜虛 是此心。如明鑑止水,無一毫私欲填於其中,故其動 也,無非從天理流出,無一毫私欲撓之。靜虛是體,動 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靜虛易看,動直難看。靜虛只是 伊川云:『中有主則虛,虛則邪不能入』是也。若物來奪 之則實,實則暗,暗則塞。動直只是其動也,更無所礙。 若少有私欲,便礙便曲;要恁地做,又不要恁地做,便 自有窒礙,便不是直。曲則私,私則狹。」 天地之閒,只 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而其動 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焉,是則所謂「太極」者也。 聖人既指其實而名之,周子又為之圖以象之,其所 以發明表著,可謂無餘蘊矣。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天道也;始於陽,成於陰,本於靜,流於動者,人道也。然 陽復本於陰,靜復根於動,其動靜亦無端,其陰陽亦 無始,則人蓋未始離乎天,而天亦未始離乎人也。 「元亨」,誠之通,動也;「利貞」,誠之復,靜也。元者,動之端也, 本乎靜,貞者,靜之質也。著乎動,一動一靜,循環無窮, 而貞也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者也。故人雖不 能不動,而立人極者,必主乎靜。惟主乎靜,則其著乎 動也,無不中節,而不失其本然之靜矣。 靜者,性之 所以立也;動者,命之所以行也。然其實則靜亦動之 息耳。故一動一靜,皆命之行,而行乎動靜者,乃性之 真也。故曰:「天命之謂性。」靜而無不該者,性之所以 為中也,寂然不動者也;動而無不中者,情之發而得 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靜而常覺。動而常止」者。心之 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答胡廣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