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全袁氏曰:「疾《敬德》者,更無等待遲疑,只今便下手。」

新安陳氏曰:「人心操則存,捨則亡,必緊著精神。」

「汲汲用工」 ,則莊敬日強,而能敬。苟悠悠玩怠,則安肆日偷而不能敬矣。

《周官》

作德心,逸日休。

蔡傳作德則中外惟一,故心逸而日休休焉。

詩經

《小雅鼓鍾》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朱注回邪也。大全慶源輔氏曰:「《樂》以象德,其德不回,古之君子,樂與德稱也。」

《大雅文王》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朱注言「欲念爾祖,在於自修其德,而又常自省察,使其所行無不合於天理,則盛大之福,自我致之,有不外求而得矣。」

《大明》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 以受方國。」

大全豐城朱氏曰:「聖人之德,敬為大。泛言之而為德,切言之而為敬。敬者,德之輿也,無敬則德不行。聖人之敬,上與天心合,下與人心合。故以之事天,非有心於求福也,而自足以求多福;以之治人,非有心於求媚也,而自足以受方國。其德之不回,即其心之敬者為之也。使此心之敬,有一毫之空闕、一息之閒斷,則不可」謂之「不回」矣。

《皇矣》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大全華谷嚴氏曰:「比於文王,其德無有可悔。人有過則悔恨,靡悔則無過,從容中道,無毫髮之悔也。」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大全安成劉氏曰:《明德》者,文王之德所得乎天之本體也。《不大》者,文王之心不暴其德之形跡也。

《假樂》

《假樂君子》,顯顯令德。

大全豐城朱氏曰:「《嘉樂》,言德之可嘉可美,乃能光明而不昧,令則純粹而無雜。」

《抑》

「抑抑威儀」,維德之隅。

大全廬陵彭氏曰:「維德之隅」,蓋有諸中,必形於外也,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觀曾子所言「正顏色、動容貌」,《孟子》所言「見於面、盎於背」是也。

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大全西山真氏曰:「溫者和易之意。築室者以基為固,修身者以敬為本,故此溫溫恭謹之人,有立德之基也。」

《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大全西山真氏曰:「盈天地之閒,莫非物也,人亦物也,事亦物也,有此物則具此理,是所謂則也。則者,準則之謂,一定而不可易也。彝而言秉者,渾然一理,具于吾心,不可移奪,若秉執然。為其有此,故于美德無不知好之者,仁義忠孝,所謂美德也,人無賢愚,莫不好之也。」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大全慶源輔氏曰:「德者人之固有,自一身而言之,隨用而足,故舉之甚易,不啻如一毛之輕,只為氣質物欲為之遮蔽,故惛然不知,非知至意誠者,莫能舉也。」

禮記

《學記》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大全臨川吳氏曰:「《小德》亦有可取,如官之各有所職。德之大者無所不宜,非如一官之但專一職而已,故曰『不官』。」「《小道》亦有可觀,如器之各有所用。道之大者無所不可,非如一器之但適一用而已,故曰『不器』。」

《樂記》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陳注劉氏曰:「性之端,和順積中者也。德之華,英華發外者也。」

《鄉飲酒義》

《禮》以體長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學術 道者,將以得身也。」

陳注《浩齋》曰:「禮之行,不在乎他,在吾長幼之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