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5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性之德也,禮得於身之謂德。由學而後得於身,則與先得於人心之同然者亦無異矣。故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

《聘義》

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 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 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 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 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 玉。」故君子貴之也。

陳注馬氏曰:「能柔能剛,能抑能揚,能斂能彰,而能備精粗之美,以全天人之道者。玉之為物也,能柔則溫潤而澤,所以為仁;能剛則廉而不劌,所以為義;能抑則垂之如隊,所以為禮;能揚則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所以為樂;能斂則縝密以栗,所以為智;能彰則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所以為忠;孚尹於中,旁達於外,所以為信;始之以仁,而成之以信。凡此皆粗而為人道也。於氣如白虹,所以為天;精神見於山川,所以為地;圭璋特達,所以為德;天下莫不貴之,所以為道。凡此皆精而為天道也。七者合而言之,皆謂之德,君子所貴以此德也。溫者,德之始,言始所以見終。」《論語》言孔子之五德,則始於溫;夔教冑子以四德,亦始於溫。《詩》亦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古人用玉,皆象其美。

周禮

《地官》

師氏一曰「至德以為道本。」

訂義鄭康成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黃氏曰:《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

至也,微累纖疵,非其至也,德至而後可以盡道。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呂氏曰:至德者,精粹不可名之謂。道者,溥博淵泉,無聲無臭,惟至德以為道本,故有所據依。朱氏曰:「至德」 云者,誠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則天人性命之理,事物當然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

孔子家語

《王言解》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 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 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致 霸王。

管子

《形勢篇》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 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 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 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道 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 也。

孔叢子

《抗志篇》

衛君曰:「夫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學術,何如?」 子思曰:「君無然也。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 功。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 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 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是以 與聖人居,使窮士忘其貧賤,使王公簡其富貴。君無 然也。」衛君曰:「善。」

漢黃石公素書

《原始章》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于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于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蓋無所欲而不得也。

韓詩外傳

《論德一則》

德也者,包天地之美,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時之調,覽 乎陰陽之交,寒暑不能動,四時不能化也。斂乎太陰 而不濕,散乎太陽而不枯。鮮潔清明而備,嚴威務疾 而神,競清而福乎天地之閒者,德也。微聖人其孰能 與於此矣。《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大戴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