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主言》

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 非道不明。」

揚雄法言

《問道篇》

芒芒大道,昔在聖考,過則失中,不及則不至,不可姦 罔。譔《問道》。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或曰:「可 以適佗歟?」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 為佗道,君子正而不佗。」或問道。曰:「道若塗若川,車航 混混,不舍晝夜。」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諸?」曰:「塗雖曲而 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或曰:「事雖 曲而通諸,聖則由諸乎?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夫道 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 也。合則渾,離則散,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或 問《德表》。曰:「莫知作上作下。」「請問莫知。」曰:「行禮于彼,而 民得于此,奚其知?」或曰:「孰若無禮而德?」曰:「禮,體也。人 而無禮,焉以為德?」或問天。曰:「吾于天歟見無為之為 矣。」或問:「雕刻眾形者匪天歟?」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 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給?諸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 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吾焉開明哉?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佗則苓開發。苓當作蒙言他則愈蒙闇矣大 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廓然見四海,閉之閛然不睹 牆之裏。聖人之言似于水火。或問水火。曰:「水,測之而 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允治 天下,不待禮文與五教,則吾以黃帝堯舜為疣贅。」

黃憲外史

《燕居》

徵君燕居與七子講業,七子問曰:「孟軻、孫況之後,由 道者可得而聞乎?」徵君曰:「道,人之路也,愚夫愚婦皆 由之,孔子、盜跖皆由之,何謂無道?」曰:「是路也,非道也。 以路而為道則可,以道而為路可乎?以道而為路,則 亦指仁義而為塵埃乎?」曰:「汝何以道為道,以路為路 乎?吾觀其由于人者云爾。夫路也者,緣仁義而名者 也,非緣路而名仁義也。汝知仁義之非路,而孰知塵 埃之為道乎?知塵埃之為塵埃,而孰知仁義之為塵 埃乎?天地庶物皆塵埃也,則皆路也,安得不謂之道? 故君子仁義以為路,是亦仁義以為塵埃也;仁義以 為塵埃,是亦塵埃以為道也。」道衰于《春秋》,亦隆于《春 秋》,若孔子及顏淵、曾參、子貢、蘧瑗、季札、子產是已。道 熄于戰國,亦鳴於戰國,若孔伋、孟軻、墨翟、列禦寇、莊 周、荀卿是已。其餘啾然噓其術于當時,以立一家之 言者,殆不可紀,若鄒衍、虞卿、慎到、田環、關尹喜、庚桑 之徒,皆顯名諸侯,而列儒者之林。使孔子出,必取而 裁之,以納於道,雖商鞅、蘇秦、張儀、公孫衍、申不害、韓 非之流,其學不出於「縱,則入於橫,不入於刑,則出於 名,馳甘辭濫議,以傾諸侯,而坑天下之民。」然數子者, 亦皆辯慧博聞之士,使其游於孔子之門,孔子必不 拒。蓋辯慧者考業之資,博聞者達性之塗也。如是則 儀、秦無縱橫,而韓、商無刑名矣。夫人之性,不相遠也, 其質婉以慤,而文之以《詩》《書》,閑之以禮義,則性成焉。 故性猶璞也,不琢則不成。今夫野藪之人多鄙,市井 之人多媚,非理也,其習使然也。性固無閒于野藪市 井之人也。故循其習之謂情,宰其情之謂性,因性而 導之謂學。不因性而學,是助傲而飾巧也,何取于學? 故博學而無禮,君子以為求性之泛,禮者所以規厥 性也。學而禮,則令名昭焉,名昭而辱遠矣。故居上而 能靖,居下而能默。世有述《墨氏》者,則以為陋;有慕莊 生者,則以為僻;有譚荀卿者,則以為曲。噫三子者,無 盜跖之行,遵仁而處,遵智而達,遵禮而動,孔子之所 必取也。互鄉之童子,無異於市井之人,孔子猶與其 進,而況于三子哉!故曰:「世俗不可與論古,拘儒不可 與論道。」其是之謂乎!

唐韓昌黎集

《原道》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 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 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 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 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 「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 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 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 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閒,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 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 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後之 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 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 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 云爾。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 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