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3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遠矣。」人知道為自然,而未 識自然之為體。天地之道,無非以至虛為實,人須 於虛中求出實,聖人虛之至,故擇善自精。心之不能 虛,由有物榛礙,金鍼有時而腐,山嶽有時而摧,凡有 形之物即易壞,惟太虛處無動搖,故為至實。《詩》云:「德 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太虛 者,自然之道,行之要在思,故又曰「思誠。」事無大小, 皆有道在,其閒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 道。顯諸仁,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所以 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藍田呂氏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良心所發,莫非道 也。在我者,惻隱、羞惡、辭遜、是非皆道也。在彼者,君臣、 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亦道也。在物之分則有彼 我之殊,在性之分則合乎內外一體而已。是皆人心 所同然,乃我性之所固有也。」

上蔡謝氏曰:「聖人之道,無顯微,無內外,由灑掃、應對、 進退而上達天道本末一以貫之。」

和靖尹氏謂呂堅中曰:「吾道甚平易明白,須行到無 內外,無思慮,方得。」

五峰胡氏曰:「陰陽成象而天道著矣,剛柔成質而地 道著矣。仁義成德而人道著矣。道者,體用之總名。 仁其體,義其用,合體與用,斯為道矣。」堯、舜、禹、湯、文、 武、仲尼之道,天地中和之至,非有取而後為之者也, 是以周乎萬物,通乎無窮,日用而不可離也。道不 能無物而自道,物不能無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猶風 之有動,水之有流也,夫孰能閒之?故離物求道者,妄 而已矣。

延平李氏曰:「道之可以治心,猶食之充饑,衣之禦寒 也。身有迫於饑寒之患者,皇皇焉為衣食之謀,造次 顛沛,未始忘也。至於心之不治,有沒世不知慮者,豈 愛心不若口體哉?弗思甚矣。然饑而思食,不過乎菽 粟之甘;寒而求衣,不過乎綈布之溫。道之所可貴,亦 不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閒,行之以仁義忠 信而已耳。」捨此之不務,而必求夫誣詭譎怪可以駭 人耳目者而學之,是猶饑寒切身者,不知菽粟綈布 之為美,而必期乎珍異侈靡之奉焉。求之難得,享之 難安,終亦必亡而已矣。

樂菴李氏曰:「道非事不形,事非道不行。道一而已, 而以修身為本。自修身以及於治國平天下,皆是道 也。」或問:「如何是道?」曰:「世所謂學道者,往往外求,不 知向外去,又那得道?若能於父子親,於君臣義,於夫 婦和,於兄弟敬,於朋友信,只此便是道,何必他求?今 人更不去人倫上尋討,但曰:『吾學道,不亦遠乎』?」 南軒張氏曰:「道者天命之全體,流行無閒,貫乎古今, 通乎萬物者也。眾人自昧之,而是理也何嘗有閒斷。 聖人盡之,而亦非有所增益也。未應不是先,已應不 是後,立則俱立,達則俱達,蓋公天下之理,有非我之 得私,此仁之道所以為大,而命之理所以為微也。 當其可,即是道,蓋事事物物之閒,道無往而不存,然 無適而不為中也。」凡一飲食一起居之閒,莫不有 其道焉。賢者隨時而循理,在聖人則如影之隨形,道 固不離乎聖人也。

象山陸氏曰:「此道充塞宇宙,天地順此而動,故日月 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順此而動,故刑罰清而民服。 古人所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東萊呂氏曰:「夫道,非窮天以為高,非極地以為深,人 之所性之中固有之矣。其體則純而不雜,其用則施 之無方。」

勉齋黃氏曰:「陰陽分而五行具,人物生而萬事出,太 極之妙,為之根柢,而周流其閒,充塞宇宙,貫徹古今, 不可須臾離也。形交氣感而稟受不齊,慾動情勝而 好惡無節。心以形役,志以氣移,理以慾昏,性以情鑿, 鄉之不可離者,梏亡茅塞,莫之存矣。圖書出而天文 始兆,聖賢生而人文始開,二儀肇分,仁義著矣,五氣 順布,五事備矣。《禮》以天秩,《典》以天敘,而教行焉。」因至 顯之象,驗至微之理,即人事之當然,察天命之本然, 加之以操存持養,則動容周旋無適而不由於斯道 之中矣。聖賢之功,與天無閒,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心 之秉彝,不可已也。三才之植立,萬化之流行,自一 息至於不可終窮,自一毫至於不可限量,所以綱維 主宰者,道而已。道非他,行乎天理之當然,不雜以人 欲之私而已。自古帝王參天地,贊化育,更堯、舜、禹、湯 六七君,上下數千百年,致治之盛,常如一日,豈有出 於此道之外哉?《詩》《書》載籍之傳,其詳可睹也。春秋、戰 國以來,異論滋熾,其術愈工,其說愈巧,其效愈邈,彼 豈不知聖帝明王豐功偉績之可慕哉?陷人欲之私 而昧天理之正,帝王體統率以泯沒,而民生不見隆 古之盛,千有餘年於此矣,可勝歎哉!循乎道者如此, 戾乎道者如彼,然則有志於世者,其轍跡可考也。然 道之在天下,與三才並立,萬化並行,雖顯晦不同,未 嘗亡也。神而明之,其惟人乎!或問:「某在匡山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