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配義。如《論語》「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謂: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須是各隨本文意看,便自 不相礙。讀書而不能盡知其理,只是心粗意廣。凡 解釋文義,須是虛心翫索。聖人言語義理該貫,如絲 髮相通。若只恁大綱看過,何緣見得精微出來?所以 失聖人之意也。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 熟,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喫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 見滋味便喫了。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 得這箇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又云:「園夫灌 園善灌之。」夫隨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閒灌溉既足, 則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潤,自然生長。不善灌者,忙急 而治之,擔一擔之水,「澆滿園之蔬,人見其治園矣,而 物未嘗沾足也。」又云:「讀書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遠, 先難而後獲,先事而後得,皆是此理。」又云:「讀書之法, 須是用功去看。先一書費許多工夫,後則無許多矣。 始初一書費十分工夫,後一書費八九分,後則費六 七分,又後則費四五分矣。書須熟讀,所謂書只是 一般,然」讀十遍時與讀一遍時終別,讀百遍時與讀 十遍又自不同也。李敬子說先生教人讀書云:「既 識得了,須更讀百十遍,使與自家相乳入,便說得也 響。」今學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會有益?書只貴讀, 讀多自然曉。今即思量得寫在紙上底,也不濟事,終 非我有,只貴乎讀。這箇不知如何,自然心與氣合,舒 暢發越,自然記得牢。縱饒熟看過,心裡思量過,也不 如讀。讀來讀去,少閒曉不得底,自然曉得。已曉得者, 越有滋味。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而今未說讀 得注,只且熟讀正經,行住坐臥,心常在此,自然曉得。 嘗思之,讀便是學。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 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卼 臲不安,一似倩得人來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終不 屬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 永遠不忘。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 得者,皆讀之功也。」老蘇只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 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作出許多文字 如此好。他資質固不可及,然亦須著如此讀。只是他」 讀時,便只要模寫他言語作文章。若移此心與這樣 資質去講究義理,那裡得來是知書只貴熟讀,別無 方法。今人所以讀書苟簡者,緣書皆有印本多了。 如古人皆用竹簡,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 介之士,如何置?所以後漢吳恢欲殺青以寫《漢書》,其 子吳祐諫曰:「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昔馬援以薏苡 興謗,王陽以衣囊徼名,正此謂也。」如黃霸在獄中從 夏侯勝受書,凡再踰冬而後傳。蓋古人無本,除首尾 熟背得方得。至於講誦者,也是都背得,然後從師受 學。如東坡作《李氏山房藏書記》,那時書猶自難得。晁 以道嘗欲得《公》《穀傳》,遍求無之,後得一本,方傳寫得。 今人連寫也自厭煩了,所以讀書苟簡。謂任道弟 讀《大學》云:「須逐段讀教透,默自記得,使心口相應。」古 時無多書人,只是專心暗誦,且以竹簡寫之。尋常人 如何辦得!竹簡如此多,所以人皆暗誦而後已。伏生 亦只是口授《尚書》二十餘篇。「黃霸就獄,夏侯勝授《尚 書》於獄中」,又豈得本子?只被他讀得透徹?後來著述, 諸公皆以名聞。漢之經學,所以有用。讀書之法,先 要熟讀,須是背看正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 說道是,更須反覆翫味。這工夫須用行思坐想,或 將已曉得者再三思省,卻自有一箇曉悟處出,不容 安排也。書之句法義理,雖只是如此解說,但一次看, 有一次見識。所以某書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說 定,一番看,一番見得穩當,愈加分曉。故某說:「讀書不 貴多,只貴熟」爾讀書,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 必又生枝節。看一段,須反覆看來看去,要十分爛熟, 方見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愛去看別段,始得。人多 是向「前趲去,不曾向後反覆,只要去看明日未讀底, 不曾去細繹前日已讀底,須翫味反覆始得。用力深 便見意味長,意味長便受用牢固。汎觀博取,不若 熟讀而精思。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 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 可以有得」爾。然熟讀精思既曉得後,又須疑不「止如 此,庶幾有進。若以為止如此矣,則終不復有進也。」 溫公答一學者書說為學之法,舉《荀子》四句云:「誦數 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 之。」荀子此說亦好。「誦數」云者,想是古人誦書亦記遍。 「數。」「貫」字訓熟,如習,貫如自然,又訓通,誦得熟方能通 曉。若誦不熟,亦無可得思索。山谷《與李幾仲帖》云: 「不審諸經諸史,何者最熟?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 精,汎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有餘力,然後及諸書,則 涉獵諸篇,亦得其精。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 博我,則釋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為有補於學者。

學者貪做工夫,便看得理義不精,讀書須是子細。

「逐句逐字,要見著落。若用功麤鹵,不務精思,只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