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慶源輔氏曰:「不聰,知有所不及之事;不敬,行有所未至之事。日就就事上言,『《月將》就大本上言。成王自知其知與行皆有所未至,故欲勉學問,庶幾日于事上有所就,月于本上有所將,繼續不已,以至于光明』。」

禮記

《曲禮上》

人生十年曰「幼學。」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陳注陳氏曰:「聞識自外入,善行由中出。自外入者易實,故處之以虛;由中出者易倦,故濟之以勤。」

《雜記下》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 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大全嚴陵方氏曰:「『弗聞則無由知,弗學則無由能,弗由則無由至。道始於聞而知,中於學而能,卒於行而至。雖然,聞之矣而不能學,則與無聞同;學之矣而不能行,則與不學同,故君子每以是為患焉。昔舜居深山,聞一善言則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此其至也;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又其次也。若冉求對孔子」以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豈知所謂聞而能學乎?齊王欲孟子「姑舍爾所學而從我」,豈知所謂學而能行乎?

《儒行》

君子之學也博。

大全晏氏曰:「其學也博先之」,蓋能博學,則有其德。

強學以待問,

大全嚴陵方氏曰:「強學所以為己,待問所以為人,能為己然後能為人,故強學乃能待問也。」

孔子家語

《致思》

孔子謂伯魚曰:「鯉乎!吾聞可以與人終日不倦者,其 惟學焉。其容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 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終而有大名,以顯聞四 方,聲後裔者,豈非學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學, 其容不可以不飭。不飭無類,無類失親,失親不忠,不 忠失禮,失禮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飭也;近而愈明者」, 學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萑葦生焉,雖或以觀之,孰 知其源乎?

《子路初見》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 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 及乎?」子路曰:「學豈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 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 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 毀仁惡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 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 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 路再拜曰:「敬受教。」

晏子

《問下》

景公問《晏子》曰:「人性有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曰:「《詩》 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諸侯並立,善而不怠者為長; 列士並學,終善者為師』。」

荀子

《大略篇》

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為 天子寶。子貢、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 列士。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孔叢子

《雜訓》

子上雜所習,請於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 聖,所以致其材也;厲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 之教,必始於《詩》《書》,而終於《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 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於學 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高則睹焉。是故 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

賈誼新書

《勸學》

謂門人學者:「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啟耳目,載心意, 從立移徙,與我同性。而舜獨有賢聖之名,明君子之 實,而我曾無鄰里之聞,窮巷之知者,獨何與?然則舜 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夫以西施之美而蒙 不潔,則過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嘗傅白。」黑榆,鋏陂 雜芷若䖟虱,視益口笑,佳態佻志,從容為說焉,則雖 王公大人,孰能無悇燂養心而巔一視之?今以二三 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過之,有掩鼻之容也。昔者 南榮跦醜,聖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蚠冒楚棘,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