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雜言篇》

或問曰:「君子曷敦乎學?」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學而知 之者寡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亂, 皆學廢興之由。敦之不亦宜乎!」

徐幹中論

《治學》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 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 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元室,有所求而不見, 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 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聖、義、中、和;教以 六行,曰孝、友、睦、婣、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 三教備而人道畢矣。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 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 美觀故可以供神明。故《書》曰:「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 其塗丹雘。」夫聽黃鍾之聲,然後知擊缶之細;視袞龍 之文,然後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後知不學之 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故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詩》 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學之謂也。倦立而思遠,不 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循雌之必獲也; 孤居而願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苟願, 必以求學;身不苟動,必以從師;言不苟出,必以博聞。 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繼也。孔子曰:「弗學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謂師人矣。馬雖有逸足, 而不閑輿,則不為良駿;人雖有美質,而不習道,則不 為君子。故學者求習道也,若有似乎畫采。元黃之色 既著,而純皓之體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歟?子夏 曰:「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 則志」益廣。故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 日月之行,終身亹亹,沒而後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 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 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 強不息。大樂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 味,聖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學者所以總群道也。」 群道統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之,故出則元 亨,處則利貞,默則立象,語則成文。述千載之上,若共 一時,論殊俗之類,若與同室,度幽明之故,若見其情, 原治亂之漸,若指已效。故《詩》曰:「學有緝熙于光明」,其 此之謂也。夫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人 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風而炎熾,如水赴下 而流速。故太昊觀天地而畫八卦,燧人察時令而鑽 火,帝軒聞鳳鳴而調律,倉頡視鳥跡而作書,斯犬聖 之學乎神明,而發乎物類也。賢者不能學於遠,乃學 於近,故以聖人為師。」昔顏淵之學聖人也,聞一以知 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類而長之,篤思而聞之 者也。非唯賢者學於聖人,聖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 因於文、武,文武因於成湯,成湯因於夏后,夏后因於 堯舜,故《六籍》者,群聖相因之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 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達 矣。凡學者大義為先,物名為後,大義舉而物名「從之。」 然鄙儒之博學也,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詁訓,摘 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此 無異乎女史誦《詩》,內豎傳令也。故使學者勞思慮而 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故君子必擇師焉。

劉勰新論

《崇學》

「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 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夫繭繰以 為絲,織為縑紈,繢以黼黻,則王侯服之;人學為禮儀, 雕以文藻,世人榮之。繭之不繰,則素絲蠹於筐籠;人 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崑 「竹未斷,則鳳音不彰,性情未鍊,則神明不發。譬諸金 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鍊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 人能務學鑽鍊其性,則才慧發矣。」青出於藍,而青於 藍,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冷於水,寒使然也;鏡出於 金,而明於金,瑩使然也。「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 也。「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貯珠而岸不枯焉,口納滋 味而百節肥焉,心受典誥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岑, 不知天之高;不瞰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藝,不知 智之深。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故吳簳 質勁,非筈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銛;人性 懁慧,非積學而不成。沿淺以及深,披闇而睹明。不可 以傳聞稱,非得以汎」濫善也。夫還鄉者心務見家,不 可以一步至也;慕學者情纏典索,不可以一讀能也。 故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 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靈珠如豆,不見其長,疊 歲而大;鐃舌如指,不覺其損,累時而折。懸巖滴溜,終 能穿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