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等所解為主,看他所說如何,聖賢言語如何,將己來 聽命於他。切己思量體察,就日用常行中,著衣喫飯, 事親從兄,盡是問學。若是不切己,只是說話。今人只 憑一己私意,瞥見些子說話,便立箇主張,硬要去說, 便要聖賢從我言語路頭去,如何會有益?此其病只 是要說高妙,將來做箇好看底物事做弄。如人喫飯, 方知滋味;如不曾喫,只要攤出在外面與人看,濟人 濟己都不得。」或問:「為學如何做工夫?」曰:「不過是切 己便的當。此事自有大綱,亦有節目,常存大綱在我。 至於節目之閒,無非此理。體認省察,一毫不可放過。 理明學至,件件是自家物事,然亦須各有倫序。」問:「如 何是倫序?」曰:「不是安排此一件為先,此一件為後,此 一件為大,此一件為小。隨人所為,先其易者,闕其難 者」,將來難者亦自可理會。且如讀《書》,三《禮》《春秋》有制 度之難明,本末之難見,且放下未要理會,亦得。如《書》 《詩》,直是不可不先理會。又如《詩》之名數,《書》之盤誥,恐 難理會。且先讀《典》謨之《書》,《雅》《頌》之《詩》。何嘗一言一句 不說道理?何嘗深潛諦玩,無有滋味,只是人不曾子 細看。若子細看,裏面有多少倫序,須是「子細參研方 得,此便是格物窮理。如遇事亦然。事中自有一箇平 平當當道理,只是人討不出,只隨事滾將去,亦做得 卻有掣肘不中節處,亦緣鹵莽了,所以如此。聖賢言 語何曾誤天下,後世人自學不至耳!」用之問:「學者 思先立標準,如何?」曰:「『『必有事焉而勿正』之謂而』今雖 道是要學聖人,亦且從下頭做將去。若日日恁地比 較,也不得。雖則是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若只管將 來比較,不去做工夫,又何益!」問:「學不言而自得者, 乃自得也。」曰:「道理本是廣大,只是潛心積慮,緩緩養 將去,自然透熟。若急迫求之,則是起意去趕趁他。 識得道理原頭,便是地盤。如人要起屋,須是先築教 基址堅牢,上面」方可架屋。若自無好基址,空自今日 買得多少木去起屋,少閒只起在別人地上,自家身 已自沒頓放處。學問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學問,則 是欠闕了自家底;知學問,則方無所欠闕。今人把學 問來做外面添底事看了。大凡人只合講明道理 而謹守之,以無愧於天之所與者。若乃身外榮辱休 戚,當一切聽命而已。看得道理熟後,除了這道理 是真實法外,見世間萬事顛倒迷妄,嗜耽戀著,無一 不是戲劇,真不堪著眼也。又《答人書》云:「世間萬事,須 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惟窮理修身為究竟法耳。」

性理大全

《總論為學之方》

程子曰:「『學也者,使人求於內也。不求於內而求於外, 非聖人之學也。何謂求於外?以文為主者是也。學也 者,使人求於本也,不求於本而求於末,非聖人之學 也。何謂求於末?考詳略,採異同者是也。是二者無益 於德,君子弗之學也。學莫貴於自得,得非外也,故 曰自得。學而不自得,則至老而益衰。古之學者,優 柔厭飫,有先後次序。今之學者,卻只做一場話說,務 高而已。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 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今之學者,往往以游夏 為小不足學,然游夏一言一事,卻總是實,知之必 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箇學是終身 事,果能顛沛造次必於是,豈有不得道理?」問:「如何 學,可謂之有得?」曰:「大凡學問,聞之知之,皆不為得。得 者須默識心通。學者欲有所得,須是要誠意燭理,上 知則穎悟自別。其次須以義理涵養而得之。凡人 纔學,便須知著力處,既學便須知得力處。多聞識 者,猶廣儲藥物也,知所用為貴。進學莫大於致知, 養心莫大於義理。古人所養處多,若聲」音以養其耳, 舞蹈以養其血脈。今人多無只有箇義理之養,人又 不知求恥,不知而不問,終於不知而已。以為不知 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學而未有所知者,譬猶人 之方醉也,亦何所不至,及其既醒,必惕然而恥矣。醒 而不以為恥,末如之何也?學者必知所以入德,不 知所以入德,未見其能進也。故孟子曰:「不明乎善,不 誠乎身。」《易》曰:「知至至之。」學者自治,極於剛則守道 愈固,勇於進則遷善愈速。今之學者如登山麓,方 其迤邐,莫不闊步,及到峻處便逡巡。君子學必日 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 退者。唯聖人之道無所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君 子莫進於學,莫止於畫,莫「病於自足,莫罪於自棄。進 而不止,湯武所以反之。」而聖 學者,所見所期,不可 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 重,恐終敗事。「學貴乎成,既成矣,將以行之也。」學而 不能成其業,用而不能行其學,則非學矣。百工治 器,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為也。學而無所用, 學將何為也?力學「而得之,必擴充而行之。不然者, 局局其守耳。學者有所聞而不著乎心,不見乎行, 則其所聞故自他人之言耳,於己何與焉?學莫大 於平心,平莫大於正,正莫大於誠。」問:「有因苦學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