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察,庶幾可以深造而自得也。橫渠未能立心,惡思 多之致疑」,此說甚好。「便見有次序處。若是思慮紛然, 趨向未定,未有箇主宰,如何便講學?」問:「理有未窮, 且只持敬否?」曰:「不消恁地說。持敬,便只管持將去;窮 理,便只管窮將去。如說前面萬一有持不得、窮不得 處,又去別生計較,這箇都是枉了思量。然亦只是不 曾真箇持敬窮理。若是真箇曾持敬窮理,豈有此說! 譬如出路,要乘轎便成轎,要乘馬便乘馬,要行便行, 都不消思量。前面去不得時,又著如何,但當勇猛堅 決向前。那裏要似公說,居敬不得處又著如何,窮理 不得處又著如何,古人所謂『心堅石穿』,蓋未嘗有箇 不得底事。」又曰:「聖人之言本自直截。若裏面有屈曲 處,聖人亦必說在上面;若上面無底,又何必思量從 那屈曲處去?卻是枉了工夫。」問「學者曰:『公今在此 坐,是主靜,是窮理』?」久之,未對。曰:「便是公不曾做工夫。 若不是主靜,便是窮理,只有此二者。既不主靜,又不 窮理,便是心無所用,閑坐而已。如此做工夫,豈有長 進之理!夫子嘗云:『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須是如 此做工夫,方得。公等每日只是閑用心,問閑事,說閑 話底時節多;問要緊事,究竟自己事底時節少。若是 真箇做工夫底人,他自是無閑工夫說閑話,問閑事。」 聖人言語有幾多緊要,大節目都不曾理會,「小者固 不可不理會,然大者尢要緊日用之閒,隨時隨處 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於其中隨事觀理,講求思索, 沈潛反復,庶於聖」賢之教漸有默相契處,則自然見 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謂學者,舍是 無有別用力處。人無英氣,固安於卑陋而不足以 語上;其或有之,而無以制之,則又反為所使,而不肯 遜志於學。此學者之通患也。所以古人設教,自灑掃 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必能使之抑心 下首,以從事於其閒而不敢忽,然後可以消磨其飛 揚倔強之氣,而為入德之階。今既皆無此矣,則唯有 讀書一事,尚可以為攝伏身心之助,然不循序而致 謹焉,則亦未有益也。主一之功,固須常切提撕,不 令閒斷。窮理之事,又在細心耐煩,將聖賢遺書從頭 循序,就平實明白處玩味,不須貪多,但要詳熟,自然 見得意緒。讀書固不可廢,然亦須以主敬立志為 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尋義理,見諸行事。若平居泛 然,略無存養之功,又無實踐之志,而但欲曉解文義, 說得分明,則雖盡通諸經,不錯一字,亦何所益?況又 未必能通而不誤乎?學問根本在日用閒,持敬集 義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讀書「求義,乃其閒之一 事耳。」近日學者之弊,苦其說之太高太多如此。只見 意緒叢雜,都無玩味工夫,不唯失卻聖賢本意,亦分 卻日用實功,不可不戒也。窮理涵養,要當並進。蓋 非稍有所知,無以致涵養之功;非深有所存,無以盡 義理之奧。正當交相為用,而各致其功耳。今之學 者不知古人為己之意,「不以讀書治己為先,而急於 聞道,是以文勝其質,言浮於行,而終不知所底止也。」 讀書須嚴立課程,思慮亦不可過苦,但虛心游意, 時時玩索,久之當自見縫罅意味。持守亦不必著意 安排,但亦只且如此從容,纔覺放慢,即便提撕,即自 常在此矣。學者須虛心涵泳,未要生說,卻且就日 用閒實下持「敬工夫,求取放心,然後卻看自家本性 元是善與不善,自家與堯舜元是同與不同。若信得 及,意思自然開明,持守亦不費力矣。」問:「『『『『君子無終 食之閒違仁,不但終食之閒而已也,雖造次必於是』, 不但造次而已也,雖顛沛必於是』,蓋欲此心無頃刻 須臾之閒斷也。及稱顏子,則曰『三月不違於眾人』,則 曰『日月至焉』而已』。今學者於日月至焉』,且茫然不知 其所謂,況其上者乎?克己工夫,要當自日月至焉。推 而上之,至終食之閒,以至造次至顛沛,一節密,一節 去,庶幾持養純熟,而三月不違。可學而至,不學則已。 欲學聖人,則純亦不已,此其進步之階與!」曰:「下學之 功,誠當如此,其資質之高明者,自應」不在此限,但我 未之見耳。為學須有階漸,然各下立志,亦須略見 義理大概規模於自己方寸閒,若有箇惕然、愧懼、奮 然、勇決之志,然後可以加之討論玩索之功,存養省 察之力,而期於有得。夫子所謂「志學」,所謂「發憤」,正謂 此也。若但悠悠泛然無箇發端下手處,而便謂可以 如此平做將去,則恐所謂「莊敬持養,必有事焉」者,亦 且若存若亡,徒勞把捉,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到之 效也。人之為學,當知其何所為而為學,又知其何 所事而可以為學,然後循其次第,勉勉而用力焉。必 使此心之外更無異念,而舊習之能否,世俗之毀譽, 身計之通塞,自無一毫入於其心,然後乃可幾耳。 道之體用,雖極淵微,而聖賢之言則甚明白。學者誠 能虛心靜慮,而隨以求之日用躬行之實,則其規模 之廣大,曲折之詳細,固當有以得之燕閒靜一之中, 其味雖淡而實腴,其旨雖淺而實深矣。然其所以求 之者,不難於求,而難於養。故程夫子之言曰:「學莫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