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關己。自家去從師,也不是要理會身己;自家去取友, 也不是要理會身己,只是慢恁地。只是要人說道「也 曾如此。要人說道好,自家又識得甚麼人?自家又有 幾箇朋友?這都是徒然說道,看道理不曾著,自家身 己如何會曉得世上如此為學者,多只看為己底是 如何。他直是苦切,事事都是自家合做底事,如此方 可,不如此定是不可。今有人苦學者,他因甚恁地苦? 只為見這物事是自家合做底事。」如人喫飯,是自家 肚饑,定是要喫。又如人做家主,要錢使在外面,百方 佐計,一錢也要將歸。這是為甚如此?只是自家身上 事。若如此,為學如何會「無所得學問之功,無內外 身心之閒,無麤細隱顯之分。初時且要大綱持守,勿 令放逸,而常切提撕,漸加嚴密,更讀聖賢之書,逐句 逐字,一一理會,從頭至尾,不要揀擇。如此,久之自當 見得分明,守得純熟也。」學道做工夫,須是奮厲警 發悵然如有所失,不尋得「則不休。如自家有一大光 明寶藏,被人偷將去,此心還肯放捨否?定是去追捕 尋捉得了,方休。做工夫亦須如此。」或問「理會應變 處。」曰:「今且當理會常,未要理會變常底許多道理,未 能理會得盡,如何便要理會變?聖賢說話,許多道理, 平鋪在那裏,且要闊著心胸平去看,通透後,自能應 變。不是硬捉」定一物,便要討常,便要討變。今也須如 僧家行腳,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 形勢,觀古今興亡治亂得失之跡,這道理方見得周 遍。「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不是塊然守定這物事, 在一室關門獨坐便了,便可以為聖賢。自古無不曉 事情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坐底 聖賢。聖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箇事理會不得?如 《中庸》「天下國家有九經」,便要理會許多物事。如武王 訪箕子,陳《洪範》,自身之視聽言貌思極至於天人之 際,以人事則有八政,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於卜筮, 驗之於庶徵,無所不備。如《周禮》一部書,載周公許多 經國制度,那裏便有國家當自家「做,只是古聖賢許 多規模,大體也要識。蓋這道理無所不該,無所不在。 且如禮樂射御書數,許多周旋升降、文章品節之繁, 豈有妙道精義在?」只是也要理會。理會得熟時,道理 便在上面。又如律曆、刑法、天文、地理、軍旅、官職之類, 都要理會。雖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識箇規模,大 概道理方浹洽通透。若只守箇些子,捉定在這裏,把 許多都做閒事,便都無事了。如此,只理會得門內事, 門外事,便了不得。所以聖人教人要博學,須是博學 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子曰:「我非生而知 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夫子焉不學,而亦 何常師之有?」聖人雖是生知,然也事事理會過,無一 之不講。這道理,不是只就一件事上理會,見得便了。 學時無所不學,理會時卻是逐件上理會去。凡事雖 未理會得詳密,亦有箇大要處。縱詳密處未曉得,而 大要處已被自家見了。今只就一線上窺見天理,便 說天理只恁地了,便要去通那萬事,不知如何得「萃 百物」,然後觀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 一事一義上欲窺聖人之用心,非上知不能也。須開 心胸去理會天理,大所包得亦大。且如《五常》之教,自 家而言,只有箇父子夫婦兄弟,纔出外便有朋友。朋 友之中,事已煞多。及身有一官,君臣之分便定。這裏 面又煞多,事事事都合「講過。他人未做工夫底,亦不 敢向他說。如吾友於己分上已自見得,若不說與公, 又可惜了。他人於己分上不曾見得。泛而觀萬事,固 是不得。而今已有箇本領,卻只捉定這些子便了,也 不得。如今只道是持敬,收拾身心日用,要合道理無 差失,此固是好。然出而應天下事,應這事得時,應那 事又不」得學之大本。《中庸》《大學》已說盡了。《大學》首便 說「格物致知」,為甚要格物致知,便是要無所不格,無 所不知。物格知至,方能意誠、心正、身修,推而至於家 齊國治、天下平,自然滔滔去都無窒礙。古人學問, 只是為己而已。聖賢教人,具有倫理,學問是人合理 會底事。學者須是切己,方有所得。今人知為學「者,聽 人說一席好話,亦解開悟;到切己工夫,卻全不曾做, 所以悠悠歲月,無可理會。若使切己下工,聖賢言語 雖散在諸書,自有箇通貫道理;須實有見處,自然休 歇不得。」今人事無大小,皆潦草過了。只如讀書一事, 頭邊看得兩段,便揭過後面,或看得一二段,或看得 三五行,殊不曾子細理會,如何會有益?為學大端 在於求復性命之本然,求造聖賢之極致,須是便立 志如此,便做去,始得。若曰「我之志只是要做箇好人, 識些道理便休,宜乎工夫不進,日夕漸漸消磨。」今須 思量天之所以與我者,必須是光明正大,必不應只 如此而止。就自家性分上儘做得去,不到聖賢地位 不休。如此立志,自「是歇不住,自是儘有工夫可做。如 顏子之欲罷不能,如小人之孳孳為利,念念自不忘。 若不立志,終不得力。」因舉程子云:「學者為氣所勝,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