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八十九卷目錄

 致知部總論

  莊子齊物論

  淮南子繆稱訓

  二程子全書致知

  楊龜山集答胡處梅

  近思錄致知

  朱子學的格物

  朱子全書致知 答曾光祖 答姜叔權 答汪易直 答或人 答吳深父 答

  楊子順 答林德久 答王近思 答或人 答程允夫

  朱子大全集答江元適

  真西山集問格物致知 問致知一段是夢覺關

  性理大全致知

  居業錄致知 續白鹿洞書院學規

  王陽明集與楊仕鳴 答魏師說 與馬子莘 寄薛尚謙

  章潢學規為學次第

  日知錄致知

學行典第八十九卷

致知部總論

莊子

《齊物論》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 之。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 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 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 試問乎汝,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 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 食薦,蝍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 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 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 下之正色哉?自吾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 亂,吾惡能知其辨?」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 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 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 利害之端乎?

淮南子

《繆稱訓》

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鑠。虎豹之文來射,猨狖之 捷來措。故子路以勇死,萇弘以智困。能以智知,而未 能以智不知也。故行險者不得履繩,出林者不得直 道。夜行瞑目而前其手,事有所至,而明有不害。人能 貫冥冥,入于昭昭,可與言至矣。《鵲巢》知風之所起,獺 穴知水之高下。「目知晏陰,諧知雨為」,是謂人智不 如。鳥獸則不然,故通于一伎,察于一辭,可與曲說,未 可與廣應也。

二程子全書

《致知》

「今人欲致知,須要格物。物不必謂事物,然後謂之物 也。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但理會得多,相次自然 豁然有覺處。」問:「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 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致知, 但知止于至善,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之類, 不須外面只務觀物理,汎然正如遊騎無所歸也。」 問:「學何以有至覺悟處?」曰:「莫先致知。能致知,則思一 日愈明一日,久而後有覺也。學而無覺,則何益矣!又 奚學為!」又問:「致知與力行兼否?」曰:「為常人言,纔知得 非禮不可為,須用勉強;至于知穿窬不可為,則不待 勉強,是知亦有淺深也。」

楊龜山集

《答胡處梅》

示諭,持一「忍」字,益見好學用意之篤也。三復欽歎。某 竊謂學者以致知格物為先,知之未至,雖欲擇善而 固執之,未必當于道也。夫鼎鑊陷穽之不可蹈,人皆 知之也。世之人未有蹈鼎鑊陷穽者,以其知之審故 也。致身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固無異于鼎鑊陷穽。 而士或蹈之而莫之避,以其未嘗真知之故也。使其 真知為不善,如蹈鼎鑊陷穽,則人孰為不善耶?若夫 格物而知至,則目無全牛,游刃自有餘地,不待忍而 能也。忍而不為,恐物或誘之有不可忍者。更切勉之。

近思錄

《致知》

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 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心不通乎 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耳 目,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 不貴也。」伊川先生《答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哲, 固多眾人。以眾人觀聖賢,弗識者多矣。惟其不敢信 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後得。今諸君於《頤》言,「纔不合 則置不復思,所以終異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