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之方也。」伊川先生答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 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 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願 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自當條暢。欲知得與不 得,于心氣上驗之。思量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 實得也;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 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心虛。」曰:「人之血氣,固有虛 實,疾病之來,聖賢不免。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而致 心疾者。今日雜信鬼怪異說者,只是不先燭理。若 于事上一一理會,則有甚盡期。須只于學上理會。 學原于《思》,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 模雖略相似,其意味氣象迥別,須潛心默識玩索,久 之庶幾自得。學者不學聖人則已,欲學之,須熟玩味 聖人之氣象,不可只于名上理會。如此,只是講論文 字。」問:「忠信進德之事固可勉強,然致知甚難。」伊川 先生曰:「學者固當勉強」,然須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 只是覰卻堯,學他行事。無堯許多聰明睿知,怎生得 如他動容周旋中禮?如子所言,是「篤信而固守之」,非 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勉強行者,安 能持久?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 是順理事。本亦不難,但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 也。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淺深,學者須是真知,纔知得 是,便泰然行將去也。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 異,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別。凡一物上有 一理,須是窮致其理。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 或論古今人物別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 窮理也。」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只格一物而萬理 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只格一物,便通眾理,雖顏 子亦不敢如此道。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又曰:「所務于窮理 者,非道盡窮了天下萬物之理。又不道是窮得一理 便到,只要積累多後,自然見去。思曰睿,思慮久後, 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 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于這裏蔽著,雖強思, 亦不通也。」問:「人有志于學,然知識蔽,固力量不至, 則如之何?」曰:「只是致知。若知識明,則力量自進。」問: 「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物 我一理,纔明彼,即曉此,此合內外之道也。」又問:「致知, 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情性,固是切于身,然一草 一木皆有理,須是察。」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萬物之 理,但理會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覺處。」思曰:「『睿睿 作聖』。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 來,人思慮始皆溷濁,久自明快。」問:「如何是近思?」曰: 「以類而推,學者先要會疑。」橫渠先生答范巽之 曰:「所訪物怪神姦」,此非難語,顧語未必信耳。孟子所 論知性知天,學至于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 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喻,亦不待語而 後知。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進進不 已,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勝矣。 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以不可知,則學為疑撓,智為物 昏,交來無閒,卒無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子貢 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既言夫子之言, 則是居常語之矣。聖門學者以仁為己任,不以苟知 為得,必以了悟為聞,因有是說。義理之學,亦須深 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學不能推究事 理,只是心麤。至于顏子未至于聖人處,猶是心麤。 博學于文者,只要得「習坎心亨。」蓋人經歷險阻艱難, 然後其心亨通。義理有疑,則濯去舊見以來新意。 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塞之矣。更須得朋 友之助。一日閒朋友論著,則一日閒意思差別,須日 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凡致思到說不得處, 始復審思明辨,乃為善學也。若告子,則到說不得處 遂已。更不復求。

朱子學的

《格物》

朱子曰:「窮理以虛心靜慮為本,人入德處,全在格物 致知」格物是零細說,致知是全體說,致知格物 只是一事。格物以理言,致知以心言。《大學》不說窮 理,只說格物,要人就事物上理會,凡事事物物,各 有一箇道理,有是物必有是理。理無形而難知,物 有跡而易見。於物上窮得一分之理,則我之知亦 知得一分。物理窮得愈多,則我之知愈廣。其實只是 一理纔明,彼即曉此,因其所已知,推之至於無所 不知。謝上蔡說格物,只是尋箇是處,甚好。須是於 其一二分,直尋到十分是處,方可格物。十事格得 九事通透,即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 分不通透。最不可須窮到十分處。上而無,極而太 極,下至於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 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 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道之大原,固要理會纖悉委曲處也,要理會制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