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盡。所云「任情任意,認作良知,及作意為之,不依本來 良知而自謂良知」者,既已察識其病矣。意與良知,當 分別明白。凡應物起念處,皆謂之意,意則有是有非。 能知得意之是與非者,則謂之良知。依得良知,即無 有不是矣。所疑拘於體面,格於事勢等患,皆是致良 知之心未能誠切專一。若能誠切專一,自無此也。凡 作事不能謀始,與有輕忽苛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 心未能誠一,亦是見得良知未透徹。若見得透徹,即 體面事勢中,莫非良知之妙用。除卻體面事勢之外, 亦別無良知矣。豈得又為體面所局,事勢所格?即已 動於私意,非復良知之本然矣。今時同志中雖皆知 得良知無所不在,一涉酬應,便又將人情物理與良 知看作兩事。此誠不可以不察也。

《與馬子莘》

明道云:「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 出來。良知即是天理,體認者實有諸己之謂耳,非若 世之想像講說者之為也。」近時同志莫不知以良知 為說,然亦未見有能實體認之者,是以尚未免於疑 惑。蓋有謂良知不足以盡天下之理,而必假於窮索 以增益之者,又以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於天理,須 「以良知講求其所謂天理者,而執之以為一定之則, 然後可以率由而無弊。」是其為說,非實加體認之功, 而真有以見夫良知者,則亦莫能辨其言之似是而 非也。莆中故多賢國英及志道二三同志之外,相與 切磋砥礪者亦復幾人?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 更無學。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為 學」者,異端之學矣。道喪千載,良知之學久為贅疣。今 之友朋,知以此事日相講求者,殆空谷之足音歟?想 念雖切,無因面會,一罄此懷,臨書惘惘不盡。

《寄薛尚謙》

承諭自咎罪疾,只緣「輕傲」二字累倒,足知用力懇切。 但知得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致知」 二字,是千古聖學之祕。向在虔時,終日論此,同志中 尚多有未徹。近於《古本序》中改數語,頗發此意,然見 者往往亦不能察。今寄一紙,幸熟味。此是孔門正法 眼藏,從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說卒入於支離。仕 「鳴過虔,常與細說,不審閒中曾論及否。」

章潢學規

《為學次第》

學以致知格物為入路。玩《聖經》一篇,豈有二知,豈有 二物哉?蓋天下國家身心意知一物也。雖云「為物不 貳」,其實物有本末;雖云「萬物咸備」,其實天則秩然。凡 知止知本,知所先後,皆此物也。真知此者,內外精粗 原是一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程子所謂「先須識仁」 是也。苟物有未格,且昧乎致知之所在矣,何有於知 之至哉?乃近之談良知者,又止認現在之智識以為 良知之妙用,且云只此便是頓悟,用功反加束縛。不 思金雜沙礫,淘之方可以求真;水滿洿池,澄之方可 以還源也。曾謂致知不在格物也邪?

顧寧人日知錄

《致知》

致知者,知止也。知止者何?「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 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 信」,是之謂止。知止然後謂之知至。君臣、父子、國人之 交,以至於「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是之謂物。

《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孟子》曰:「舜明於庶物,察於 人倫。」昔者武王之訪,箕子之陳,曾子子游之問,孔子 之答,皆是物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以格物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則末矣。智者無不 知也,當務之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