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九十卷目錄

 致知部藝文一

  致知在格物論      宋司馬光

  題蕭欲仁大學篇後      楊時

  答江文叔          張栻

  致知解         明黃文星

  良知議辨序         胡松

  格物論          孫奇逢

  答胡仰齋         歐陽德

  致知箴           王瓚

 致知部藝文二

  詠良知答章叔心次韻二首明劉魁

 致知部紀事

 致知部雜錄

 力行部總論

  書經商書說命中

  禮記雜記 儒行

  申鑒雜言下

  朱子全書力行 與吳茂實 答姚

  朱子大全集答周舜弼 答汪聖可

  性理大全力行

  居業錄續白鹿洞書院學規

  王陽明集答顧東橋

 力行部藝文

  答周穎叔         宋張栻

  又

  題戴行可進學齋      文天祥

  羅整菴困知記序     明林希元

  尚行說          李東陽

  力行箴           王瓚

 力行部紀事

 力行部雜錄

學行典第九十卷

致知部藝文一

《致知在格物論》
宋·司馬光

「人之情莫不好善而惡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 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也,物迫之也。商 紂亦知禹湯之為聖也,而所為與之反者不能勝其 欲心故也。盜跖亦知顏、閔之為賢也,而所為與之反 者不能勝其利心故也。不軌之民非不知穿窬探囊 之可羞也,而冒行之驅於饑寒故也。失節之臣亦非 不知反君事讎之可愧也,而忍處之逼於刑禍故也。 況於學者,豈不知仁義之美,廉恥之尚哉?升斗之秩, 錙銖之利,誘於前則趨之如流水,豈能安展禽之黜, 樂顏子之貧乎?動色之怒,毫末之害,迫於後則畏之 如烈火,豈能守伯夷之餓,徇比干之死乎?如此則何 暇仁義之思、廉恥之顧哉?不惟不思與不顧也,抑亦 莫之知也。譬如逐獸者不見泰山,彈雀者不覺露之 霑衣也,所以然者,物蔽之也。故水誠清矣,泥沙汨之 則俛而不見其影;燭誠明矣,舉掌翳之則咫尺不辨 人眉目。況富貴之汨其智,貧賤之翳其心哉?惟好學 君子為不然。己之道誠善也,是也。雖茹之以藜藿如 粱肉,臨之以鼎鑊如「茵席,誠惡也,非也。雖位之以公 相如塗泥,賂之以萬金如糞壤,如此則視天下之事, 善惡是非,如數一二,如辨黑白,如日之出無所不照, 如風之入無所不通,洞然四達,安有不知者哉?所以 然者,物莫之蔽故也。於是依仁以為宅,遵義以為路, 誠意以行之,正心以處之,修身以帥之,則天下國家 何為」而不治哉?《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猶扞也,禦也, 能扞禦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鄭氏以格為來,或者 猶未盡古人之意乎?

 題蕭欲仁大學篇後       楊時

學始於致知,終於知止而止焉。致知在格物,物固不 可勝窮也。反身而誠,則舉天下之物在我矣。《詩》曰:「天 生烝民,有物有則。」凡形色之具於吾身,無非物也,而 各有則焉。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口鼻之於臭味,接乎 外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體物而不可遺, 則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物與吾一也,無有 「能亂吾之知,而意其有不誠者乎?」由是而通天下之 志,類萬物之情,贊天地之化,其則不遠矣。則其知可 不謂之至矣乎?知至矣,則宜有止也。譬之四方萬里 之遠,苟無止焉,則將焉歸乎?故見其進未見其止,孔 子之所惜也。古之聖人,自誠意正心至於平天下,其 理一而已,所以合內外之道也。世儒之論,以高明處 己,《中庸》處人,離內外,判心跡,其失遠矣。故余竊謂:《大 學》者,其學者之門乎?不由其門而欲望其堂奧,非余 所知也。蕭君欲仁,志學之士也。錄示《大學》一篇,求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