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言以題其後,其意蓋非苟然者,故聊為發之。苟於是 盡心焉,則聖人之庭戶可策而進矣。欲仁,其勉之哉!

《答江文叔》
張栻

垂諭,《大學》格物之說,顧某淺陋,何足以發高明之思? 抑嘗聞之:格,至也。格物者,至極其理也。此正學者下 工夫處。呂舍人之說雖美,乃是物格知至以後事,學 者未應躐等及此也。雖然,格物有道,其惟敬乎?是以 古人之教,有小學,有大學。自洒掃應對而上,使之循 循而進,而所謂格物致知者,可以由是而施焉。故格 物者,乃《大學》之始也。因下問及之,併幸詳焉,有以見 教。

《致知解》
明·黃文星

或問於予曰:「《大學》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從新安之說, 博而寡要;從姚江之說,約而難。持。宗參學,則以話頭 為橛幾,廢學問;任自然,則以物則為準,疑於躐等孔 曾授受,必有其道,可得聞乎?」曰:「《經》言『致知在格物』,不 言先而言『在』者,致字工夫極深,解悟極透。格者,身心 意知、家國天下,豁然無疑,一以貫之,故下文緊接『物 格而後知至此非逐物之知,孔子所謂『知及之』,孟子 所謂『知性、知天,新安所謂德性之知,一旦豁然貫通』』。」 又謂:「某看來,這道理若不𢬵生盡死去理會,斷不解 得者,此也。顏曾而下,由賜尚未與聞,予何能知?竊思 知自羲農相傳至今數千年不絕,言窮至事物之理」, 言「『致良知』,言有物有,則以此求知可」也,以語知至未 可也。參究屏聞見,窮性天,似有合於孔、顏不寢不食, 仰高鑽堅之旨。然學與思並進,聖訓昭然。今誠欲實 致其知,亦上法庖犧氏,所以畫卦之始,思過半矣。《易》 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 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庖 犧氏致知之始也。以庖犧氏天縱至聖,開天立極,不 能憑空結撰,惟從天、地、人、物四者俯仰遠近,深思其 所以然,而精誠所屆,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 《洛書》。今儒者幸生明備之後,不思遵神聖大通之道, 如矢之赴的,行之歸家區區,借資口耳,優游馳騖,欲 求一日與聞斯道,此必不獲之數也。蓋聖人之學,即 心以格物,即物以明心,心光一發,物理自昭。支離之 學,即物以窮理,即理以應事,事至無窮,隨解隨惑,致 知雖同,而所以致知之心,內外賓主則有辨。今誠上 法羲堯,不務格物,而惟務修身。始也於一身中發四 疑,繼於四疑中具四思,於四思中詳《六辨》,復於六辨 中明八差別,於八差別中証六淆訛,於六淆訛中豁 然一貫,自然默識心通,斯謂物格,斯謂知至,斯謂知 及之,斯謂知性知天。吁,難言矣!何謂於一身中發四 疑?程子曰:「自有我,更無與對。」又曰:「堯舜幾千年知他 至今其心在。」夫身之包天地而無外,亙古今而常存 如此。儒者習聞其言,每略而弗察。夫天之高也,何以 陟降在庭,日鑒在茲?雨暘寒燠,何以與貌言視聽相 應?其中必有所以不隔者。此可疑者一也。地之厚也, 何以河出圖,洛出書?天子有道,何以海晏河清?天子 無道,何以高谷深陵?其中必有所以不爽者。此可疑 者二也。人之眾且繁也,何以南海北海?此心同此理, 同貴賤賢愚壽夭,何以息息與天命通?動乎四體,何 以與禍福通?此必有所以不二者。此可疑者三也。物 之不齊也,何以鳳儀獸舞?何以虎渡鱷徙?筍何以冬 生?木何以連理?此必有所以相感者。此可疑者四也。 《中庸》謂:「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 人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是天地人物形雖萬殊,性 則一也。概之以理,則性為虛名;窮其所以,則性有實 際。必發大疑,方有大悟。何謂於四疑中具四思?其一 節:仰思夫天。《易》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 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心必常不昧,而後與日月合 明;行必常不息,而後與四時合序。不昧不息,則一晝 夜,齊生死,出王游衍,與天合德。此謂心學,可徒求之 口耳乎?其一節俯思夫地,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 夜。」《易》曰:「安土敦乎仁。」學必有本而後能達也,德必至 厚而後能載也。此謂實行,可徒騁夫智術乎?其一近 思夫身,曾子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 有也。」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不恕則同室猶戈 矛也,不誠則衾」影皆芒剌也。如臨深,如履冰,而征邁 可以弭禍亂。無苟言,無苟動,而孝弟可以通神明。此 謂全受全歸,可徒恣夫嗜慾乎?其一遠思夫物。子曰: 「誠者物之終始。」《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知終始則 可久者不在物而在我心;知皆備,則至一者不在物 而在吾身。此謂致中和。可徒必之功能乎?思之既審, 則辨之不可不明。何謂於四思中詳六辨?盈天地閒, 事事物物,皆具六義。合言之,天地人物一理也;析言 之,天地人物各具六義。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 所先後,則近道矣。言辨之不可不明也。何謂六義?一 曰統,二曰分,三曰同,四曰異,五曰有,六曰無。能明其 統,則學有宗,能明其分,則理不遺,能「明其同,則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