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而末治』節下,似以『知本盡格物』」,而不復有釋格物之

文矣。意者格物之義,古人自志學以後無此事,故不 必贅言耶?然未嘗以《傳》為必不可不補,亦未嘗以古 本為不可復,此柏鄉之微意也。愚請得而申之。朱子 當日之意,以理有未明,則知有未盡,若偏以窮理屬 知也。故陽明云:「窮至事物之理。」其用功之要在一窮 字,用力之地在一理字。若上去一窮,下去一理,直曰 「致知在格物」,其可通乎?故于五百年後有一諍論曰: 「格,正也。物之得其正,而理始極其明。」此于朱子之說, 亦兩相成而非兩相背。後儒未解其理之一,而徒執 其辭之殊,遂爾戈矛。竊思朱子所竊取者,程子之意 也。程子之言曰:「道外無物,物外無道,在父子則親,在 君臣則敬。」又曰:「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 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事接物而處其當,皆窮 理也。」斯言也,正博約合一之功,豈徇外誇多與世之 博物「洽聞者同耶?」朱子又曰:「凡物必有當然之則,而 自不容已,所謂理也。外而至于人,則人之理不異于 己;遠而至于物,則物之理不異于人。極其大則天地 之運、古今之變不能外;盡其小則一塵之微、一息之 頃不能遺。總不外乎知之明、處之當兩言而已矣。未 有知之不明而處之能當者也,亦未有處」之不當,而 可謂知之能明者也。紫陽窮理說的渾成,陽明正物 說的直截,總謂有物必有則,窮理窮其所謂則也,正 物正其所謂則也。以親還父子,以義還君臣,以敘還 兄弟,以別還夫婦,以信還朋友,是合天下國家身心 意知以為物,不離平治、修、齊、誠正以為格。朱子恐後 人不守格物之說,徒事幽渺恍惚之論,既補其傳,又 於《或問》發明之。陽明正恐學者以紫陽格物為偏于 知也,謂致知在實事上格。又曰:「去心之不正,以全其 本體之正,道為天下公共之道,學為天下公共之學」, 紫陽與陽明,其實何嘗相背?百餘年聚訟,訟愈多而 旨愈晦矣。後儒兀然有心于一草一木之閒,以為格 物如是,此豈當日學問?咎在枝上生枝,竟成岐路。故 道之不明也,不在無言,而在有言;不在寡言,而在多 言。非敢為兩家調停,道理固自如此。因為之說,告我 同人。

《答胡仰齋》
歐陽德

來教,真切痛快,乃知于吏事倥傯之中,而能實用其 力,此格物致知之實學,與億想談說者迥不侔矣。慰 羨!所諭,比來同志但講良知,而遺卻致底意思,是。蓋 億想談說而未嘗實用其力者,正恐良知亦未能知 得耳。夫知良知而後知所以致良知。良知與知識有 辨,知識是良知之用,而不可以知識為良知;猶聞見 者聰明之用,而不可以聞見為聰明,此毫釐千里之 分,比來同志恐亦只講箇知識耳。夫知識必待學而 能,必待慮而知。良知乃本心之真誠惻怛,不學而能, 不慮而知者。而人為私意所雜,不能念念皆此良知 之真誠惻怛,故須用致知之功。致知云者,去其私意 之雜,使念念皆真誠惻怛,而無有虧欠云耳。孟子言 孩提知愛知敬,亦是指本心真誠惻怛自然發見者, 使人達此于天下。夫致其良知之真誠惻怛,則念念 真誠惻怛矣。念念真誠惻怛,即是念念致其良知矣。 故某嘗言,「一切應物處事,只要是良知。蓋一念不是 良知,即不是致知矣。」此千聖傳心之學,執事于此,當 已洞然。承教輒及之,亦欲執事致謹于毫釐之辨也。

《致知箴》
王瓚

知之在人,性所固有。知而弗致,奚擇奚守?致知之道, 窮理為先。理寓于物,悟則脫然。或驗于身,或驗于事, 浹洽洞徹,積久乃至。由粗而精,由顯而微,內外本末, 一以貫之。非億非度,非揣非想,既明諸心,弗忒所往。 古之《大學》,始教在茲。知至至之,亦豈易而。讀書議道, 考古稽今,一物一理,即物推尋。物無不格,知無不致。 至靈本體,何所于蔽?彼明此曉,隨見即道。目無全牛, 庭有茂草,為學之要,入道之方,聖賢法言,宜求精詳。

致知部藝文二

《詠良知答章叔心次韻二首》
明·劉魁

人人具有此良知,這點良知不用思,是是非非原有 覺,停停當當本無私。獨能戒懼方為致。教謂「明誠即 是師,坐起詠歌皆在此,自昭明德更何之?」

人人具有此良知,致此方為是近思。心有未安真是 惻,過而能改豈容私?無聲無臭天然賦,惟一惟精自 得師。夫婦雖愚可以與,聖門何以特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