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4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就其所是,去其所非,久之自然有得力處。正不必如 此論量計較,卻成空言,無益己事也。」況其所說,一前 一卻,纏綿繳繞,終日勞攘,更不曾得下工夫,只如此 疑惑擔閣過卻日時,深為可惜!向見子約書來,多是 如此,嘗痛言之。近日方覺撒手向前,行得數步,雖未 必盡是,且免如此遲疑惶惑,首尾兩端也。知行之說, 恐古人說「知」字不如此。《大學》所謂格物致知,乃是即 事物上窮得本來自然當然之理,而本心知覺之體, 光明洞達,無所不照耳,非是回頭向壁隙閒窺取一 霎時閒己心光影,便為天命全體也。「斲輪相馬」之說, 亦是此病紙尾所謂壞證者,似已有之,切宜便就腳 下一切掃去,而於日用之閒稍立程課,著實下工夫, 不要如此胡思亂想,過卻日子也。

《答程正思》

熹忽被改除之命,來日當往奏事。倘得遂瞻玉陛,不 敢愛身以為朋友羞,但恐疏拙不能有以感動上意 耳。致知力行,論其先後,固當以致知為先,然論其輕 重,則當以力行為重。昨告擇之正為徒能知之言之 而不能行者設耳,於理固無大害也。

真西山集

問今人行到五分便是只知得五分

朱文公曰:「知之與行,如車兩輪,如鳥兩翼,闕一不可。 《尚書·說命》乃云『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何也?蓋高宗天 資高明,未即位之前,已學於甘盤,其於天下之義理 多所通曉。傅說恐其徒知而不力行,故告之以「非知 之艱而行之惟艱」,欲其力行平日之所知故也。若學 者之事,須是以致知為先,知得一分,方能行一分,知 得十分。方能行得十分。若所知未真。斷無能行之理。

性理大全

《知行》

程子曰:「須是識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須得光照。 力行先須要知。非特行難,知亦難也。君子以識為 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識不足以知之,則 有異端者出,彼將流蕩而不知反,內不知好惡,外不 知是非,雖有尾生之信,我弗貴矣!如眼前諸人,要 特立獨行,煞不難得,只是要一箇知見難。人只被這 箇知見」不通透,便謂要力行,亦只是淺近語。人既能 知見,豈有不能行!一切事皆所當為,不必待著意做。 纔著意做,便是有箇私心。這一點意氣能得幾時了!

始於致知,智之事也;行所知而極其至聖之事也。古人言「知之非艱」 者,吾謂知之亦未易也。今有人

「欲之京師,必知所出之門,所由之道,然後可往,未嘗 知也。雖有欲往之心,其能進乎?後世非無美材能力 行者,然鮮能明道,蓋知之者難也。未有知之而不 能行者,謂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能明善, 斯可謂明也巳;能守善,斯可謂誠也已。學者識得 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如求經義,皆栽培之 意。」問:「學者於聖人之門,非願其有異也。惟其不能 知之,是以流於不同。」敢問持正之道。曰:「知之而後可 守,無所知則何所守也?故學莫先乎致知,窮理格物 則知無不盡,知之既盡,則守無不固。」問:「致知力行, 其功並進乎?」曰:「人謂非禮勿為,則必勉強而從之。至 於言穿窬不可為,不必勉強而後能也。故知有淺」深, 則行有遠近,此進學之效也。循理而至於樂,則已與 理一,殆非勉強之可能也。

張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知則光大。」凡未理 會至實處,如空中立,終不會踏著實地。盡得天下 之物,須要窮理,窮得理,又須要實到。《孟子》曰:「萬物皆 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實到其閒方可言知, 未知者方且言識之而已。既知之,又行之,惟艱。萬物 皆備於我矣,又卻要強恕而行,求仁為近。

和靖尹氏曰:「『觀物須要通會得一件,便要行一件』。 朱子曰:『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 之之實。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 受病。如程子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分明自 作兩腳說。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知得守得,學 者以玩索踐履為先』。又曰:『操存與窮格不解一上做 了。如窮格』」工夫,亦須銖積寸累,工夫到後,自然貫通。 若操存工夫,豈便能常操其始也?操得一霎旋旋到 一食時,或有走作,亦無如之何。能常常警覺,久久自 能常存,自然光明矣。操存涵養則不可不緊,進學 致知則不可不寬。涵養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 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工夫,養其所窮之理。」兩項 都不相離。纔見成兩處,便成不得。思索義理,涵養 本原。所謂「窮理」,大底也窮,小底也窮,少閒都成一 箇物事。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於物欲,纔覺得便 收將來,久之自然成熟,非謂截然今日為始也。人 之為學,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後,到處濕潤,其氣易 得蒸鬱。纔略晴,被日頭略照,又蒸得雨來。前日亢旱 時,只緣久無雨下,四面乾枯,縱有些小,都滋潤不得, 故更不能蒸鬱得成。人之於義理,若見得後,又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