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四科有德行文學之異,則文不可專指動容也明矣。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 以伏羲仰天俯地,近身遠物,其博為何如哉?若夫「禮 儀三百,威儀三千」,似不可以約言矣。而不知三百三 千,一皆此心天理之等列,不可以一毫人力參也。即 如目之所視,形色錯睹,何其文也?然五色不可淆,而 目中之條理,孰非自然之禮乎?耳之所聽,聲響錯陳, 何其文也?然五聲不可亂,而耳中之條理,「孰非自然 之禮」乎?口之所言,言論錯出,何其文也?然五音不可 混,而口中之條理,孰非自然之禮乎?身之所動,事為 錯行,何其文也?然五事不可紊,而身中之條理,孰非 自然之禮乎?以倫敘之酬酢,用敬用愛,何文如之?而 尊卑親疏,當隆當殺,莫非禮也。經史之記載,或言或 行,何文如之?而賢否治亂,當勸當懲,莫非禮也。天地 萬物,成象成形,何文如之?而高下散殊,洪纖森列,孰 非禮乎?自文言之,嘉美會通,是即文之「禮」也。自禮言 之,儀度品節,是即禮之「文」也。文乃禮之章施,禮為文 之條理,由一心以達之兩閒,其文不可勝窮,非博而 何?其禮不可踰越,非約而何?從心所欲而矩自不踰, 動容周旋而禮無不中,博約一致,所以為盛德之至 也。盍觀諸水乎?波瀾瀠洄,其文渙然而千支萬泒,一 皆其自然之川流也。盍觀諸木乎?華實茂暢,其文森 然而千枝萬葉,一皆其自然之木理也。可見水之源 源,木之生生,條理分明,莫非天也。不然,道之以德,可 謂約矣,何為而「齊之以禮?」「知及仁守莊蒞」,可謂約矣, 又何為動之不以禮者,猶未善乎?噫!三千三百,一天 秩也,萬事萬物,一天則也。此之謂「天理」,此之謂禮之 約。善求顏子之學者,慎毋認天理於虛寂之歸,而博 約一致,其庶矣乎!

胡居仁居業錄

《語錄》

孔門之教,惟博文約禮二事。博文是讀書窮理事,不 如此則無以明諸心。《約禮》是操持力行事,不如此無 以有諸己。

歐陽德集

《答應儆庵》

孔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文非獨《詩》《書》六藝已也, 物相雜故曰文,若視聽言動之類,燦然有文者也。於 視聽言動,物物而學之,其要克己復禮而已。故博學 者,博學其禮。禮一也,故曰約。約禮者,學禮於文,文不 可窮也,故曰博。其實則所謂非禮勿視聽言動者也。 本非二事,非有先後,孔子之言可考也,謂先博文而 「後約禮」,孔子無是言也。謂通古今,達事變為博文,尊 所聞,行所知為約禮,謂格物致知為博文,克己復禮 為約禮,孔子無是言也。皆後儒以己意附益之也。

徐三重信古餘論

《博約》

聖門立教,說箇「禮」字,禮即「中」字之有成法、有定體者。 學者已曾格物窮理,便須將此作規矩準繩,則身心 有所檢束,而不敢違越義理,最是躬行切實工夫也。 故教人博文有合,便用此貼身做去。告顏子問仁,則 曰「復禮。」以此防檢視聽言動,則不忽之身,不放之心, 仁安得不存?《易》又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知是 窮理事,禮是循理事。窮理則日進,循理則日謹」,如此 則德崇業廣,其為盡性之君子必矣。故曰:「『知禮成性 而道義出。」《禮》之云「約』,因文之博而言其身心歸宿處。」 又云:「復因失於己私而言其本當如是者。」禮在人事, 則為儀文,然卻是一箇天理體要。人日用率履不可 違,最是緊關。孔門教誘後學,有博文一事,正以義 理之軌則在焉。令學者於此尋其緒,其閒自有典常 可循,則切身由之,此《約禮》事也。若便欲不靠典籍,一 意明心,竊恐清明純一之稟,未必更在顏子上,只憑 空明得心來。以此自信自用,縱或能捐意累,倘於生 質氣習尚有未化而不自覺者,少得夾雜用事,則其 所執所行,謂全合至當而略無偏蔽者,恐亦未可易 言也。聖人為道立教,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可以 弗畔。」顏子由教入道,亦曰:「夫子循循善誘,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可以知聖門教人求道,須有箇尋認憑依 處,亦只為性。道雖本在人,而人未能便盡得性道,則 下學入門工夫,當由是耳。濂溪曰:「文所以載道也。」夫 文乃道之「所寄,義理無窮,文則有偏。舉各立者,不博 則遺且隘。博乃合其眾賾,求其會通。由文明道」,正在 善學者能自得之耳。彼有不能見道於文者,乃由不 自反其身心性情,以求所以合於文者,此自不善體 乎文之理而非文,猶與道為二也。聖賢垂訓,何處非 性道事?後之語性道者,稍自為異論,其弊不入空虛, 則流於迂僻。可知聖賢必不為誤世之文,徒見不得 於文者之自誤也。夫自不得於文,而反以文為病道, 悍然倡言糠秕之,竊恐空虛迂僻之弊俱蹈之而不 自覺也。或有謂宋儒有許多頭緒,令人下手不得 者,其意專指「知」字為學問簡便處,此即覺字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