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疏,遂不復留,十二年卒。當是時,學于程頤之門者固 多君子,然求質直弘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蓋鮮。頤嘗 以魯許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其言 行見于《涪陵記善錄》為詳。有《論語解》及《門人問答》傳 于世。

周孚先

按《武進縣志》:「周孚先,字伯忱,晉陵人。偕弟恭先往河 南,從學程伊川,與楊龜山友善。伊川每謂孚先兄弟 氣質純明,可與入道。在門十七年,聞父疾,兄弟馳歸 五日,抵家,父已卒,哀甚,牛馬亦為之淚下。不食。既葬, 廬于墓。免喪,聞伊川訃,馳至洛,哭之歸,為城東書院 以祀二程,生徒遠方至者千五百人。乃于城西復創」 書院,孚先主教于東,恭先主教于西。及龜山至郡,謂 諸生曰:「先生百倍予兄弟,真爾師也。」以城西書院讓 龜山主之。孚先由鄉薦入太學,調四明鹽場,改建德 尉,皆不就。朝廷命白衣上殿,賜承仕郎,改奉議,後為 臨安教授。所著有《伊川語錄》《論語解》,朱子多採其說。 紹興閒,郡守黃灝奉孚先兄弟配饗《城東書院》。

周恭先

按《武進縣志》:「周恭先,字伯溫,伯忱弟也。初見伊川,伊 川曰:『學者要自得,從事覺有所得否』?」問:「『何如可以自 得』?曰:『思作睿,睿作聖,須是于思慮閒得之』。」又問:「『如何 可以有所得』?曰:『但將聖人言沈味久,則自有所得。當 深求于《論語》,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 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又問:「顏子如何學孔子到」 此深邃?曰:「顏子所以大過人者,只是得一善則拳拳 服膺,與能屢空耳。」由鄉薦入太學,釋褐授坑冶幹官。 每以沽名為戒,終身恬于進取。謂子孫曰:「吾沒後,毋 為誌文碑銘,以重吾不德。」與楊龜山、唐彥思在同門 為深交云。

邵伯溫

按《宋史邵伯溫傳》:「伯溫,字子文,洛陽人,康節處士雍 之子也。雍名重一時,如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 弟皆交其門。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 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故所聞日博,而 尤熟當世之務。光入相,嘗欲薦伯溫,未果而薨。後以 河南尹與部使者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 縣尉。初,蔡確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 河陽,詣確謀造定策事。及司馬光子康詣闕,恕召康 詣河陽。伯溫謂康曰:「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 見朋友。」康曰:「已諾之。」伯溫曰:「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 若從之,必為異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勸康作書稱確, 以為他日全身保家計。康、恕同年登科第,又出光門 下,康遂作書如恕言:「恕蓋以康為光子,言確有定策 功,世必見信。」既而梁燾以諫議召,恕亦要燾至河陽, 連日夜論確功不休,且以康書為證,燾不悅。會吳處 厚奏確詩謗朝政,燾與劉安世共請誅確,且論恕罪, 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康卒,子植幼,宣仁后憫之,呂 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託,請以伯溫為西京教授以 教植。伯溫既至官,則誨植曰:「溫公之孫,大諫之子,賢 愚在天下,可畏也。」植聞之,力學不懈,卒有立。紹聖初, 章惇為相,惇嘗事康節,欲用伯溫,伯溫不往。會法當 赴吏部銓,程頤謂伯溫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溫曰:「豈 不欲見先公于地下耶?」至則先就部擬官,而後見宰 相惇論及康節之學,曰:「嗟乎,吾于先生不能卒業也。」 伯溫曰:「先君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未有不盡者。其 信也,則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時惇方興黨獄,故 以是動之。惇悚然,猶薦之千朝,而伯溫願補郡縣吏。 惇不悅,遂得監永興軍鑄錢監。時元祐諸賢方南遷, 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于咸平,見范「純仁于潁 昌,或為之恐,不顧也。」會西邊用兵,復夏人故地,從軍 者得累數階。伯溫當行,輒推同列。秩滿,惇猶在相位, 伯溫義不至京師,從外臺辟環慶路帥幕,實避惇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伯溫上書累數千言,大要欲 復祖宗制度,辨宣仁誣謗,解元祐黨錮,分君子小人, 戒勞民用兵,語極懇至。宣仁太后之謗,伯溫既辨之, 又著書名《辨誣》。後崇寧、大觀閒,以元符上書人分邪、 正等,伯溫在邪等中,以此書也。出監華州西嶽廟。久 之,知峽州靈寶縣,徙芮城縣。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 軍、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貫為宣撫使,士大夫爭出其 門,伯溫聞其來,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請罷歲輸瀘 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除知興元府、遂 寧府、邠州,皆不赴。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 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 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除利路轉運副使,提舉 太平觀。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初,邵雍嘗曰:「世行亂 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溫載家使蜀,故免于難。伯 溫嘗論元祐、紹聖之政曰:「公卿大夫當知國體,以蔡 確姦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嘗為宰相,當以宰相待 之。」范忠宣有文正餘風,知國體者也,故欲薄確之罪, 言既不用,退而行確詞命,然後求去。君子長者,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