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9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爛,陰雨則出犢車,而內露車。或問其故,對曰:「露者宜 內也。」朝士造之,雖通姓名,必令立車馬於門外,或終 夕不見。時有得覲,與人物酬接,亦恂恂恭遜,初無闕 失。前後愛妾死,既斂輒不釘棺,置後空室中,數日一 發視,或行淫穢,須其尸壞,乃葬之。趙王倫輔政,以幹 為衛將軍。惠帝返正,復為侍中,加太保。齊王冏之平 趙王倫也,宗室朝士皆以牛酒勞冏,幹獨懷百錢,見 冏,出之曰:「趙王逆亂,汝能義舉,是汝之功,今以百錢 賀汝。雖然,大勢難居,不可不慎。」冏既輔政,幹詣之,冏 出迎拜。幹入,踞其床,不命冏坐,語之曰:「汝勿效白女 兒!」其意指倫也。及冏誅,幹哭之慟,謂左右曰:「宗室日 衰,惟此兒最可,而復害之,從今殆矣。」東海王越興義 至洛陽,往視幹,幹閉門不通。越駐車良久,幹乃使人 謝遣,而自於門間窺之。當時莫能測其意,或謂之有 疾,或以為晦跡焉。

《海西公本紀》:「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為海西縣公。四 月,徙居吳縣,敕吳國內史刁彝防衛,又遣御史顧允 監察之。十一月妖賊盧悚遣弟子殿中監許龍晨到 其門,稱太后密詔,奉迎興復。帝初欲從之,納保母諫 而止。龍曰:『大事將捷,安用兒女子言乎』?帝曰:『我得罪 於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哉!且太后有詔,便應官屬 來,何獨使汝也?汝必為亂』。」因叱左右縛之,龍懼而走。 帝知天命不可再,深慮橫禍,乃杜塞聰明,無思無慮, 終日酣暢,耽於內寵。有子不育,庶保天年。時人憐之, 為作歌焉。朝廷以帝安於屈辱,不復為虞。太元十一 年十月甲申,薨於吳,時年四十五。

《景仰撮書》朱桃椎,成都人,淡泊絕俗,被裘曳索,結廬 山中。嘗織芒屩置道上,見之者曰:「此居士屩也。」以菜 茗置其處易之。唐初高士廉治蜀,備禮見之,不答,士 廉曰:「欲使我以無事治蜀矣。」

《唐書武攸緒傳》:「攸緒,則天后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欲, 好《易》《莊周書》。少變姓名,賣卜長安市,得錢輒委去。」 《清波雜志》:「王元之之子嘉祐為館職,平時若愚騃,獨 寇萊公知之,喜與之語。一旦問嘉祐曰:『外人謂劣丈 云何』?嘉祐曰:『外人皆云丈人旦夕入相』。萊公曰:『於我 子意何如』?嘉祐曰:『以愚觀之,丈人不若莫為相善,為 相』」則譽望損矣。自稱為劣丈,未之前聞。

《宋史松江漁翁傳》:漁翁不知其姓名,每櫂小舟游長 橋,往來波上,扣舷飲酒,酣歌自得。紹聖中,閩人潘裕 自京師調官回,過吳江,遇而異焉,起揖之曰:「予視先 生氣貌,固非漁釣之流,願丐緒言,以發蒙陋。」翁瞪視 曰:「君不凡,若誠有意,能過小舟語乎?」裕欣然過之,翁 曰:「吾厭喧煩,處閒曠,遯跡於此三十年矣。幼喜誦經 史百家之言,後觀釋氏書,今皆棄去,唯飽食以嬉,尚 何所事?」裕曰:「先生澡身浴德如此。今聖明在上,盍出 而仕乎?」笑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吾雖不能棲隱巖 穴,追園、綺之蹤,竊慕老氏曲全之義。且養志者忘形, 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心形俱忘,其視軒冕如糞 土耳,與子出處異趣,子勉之。」裕曰:「裕也不才,幸聞先 生之高義,敢問舍所在。」曰:「吾姓名且不欲人知,況居 室耶!」飲畢長揖,使裕反其所,鼓枻而去。

《杜生傳》:「生,潁昌人,不知其名,縣人呼為杜五郎。所居 去縣三十里,有屋兩間,與其子並居,前有空地丈餘, 即為籬門,生不出門者三十年。黎陽尉孫軫往訪之, 其人頗灑落,自陳村人,無所能,官人何為見顧。軫問 所以不出門之因,笑曰:『以告者過也』。指門外一桑曰: 『憶十五年前亦曾納涼其下,何謂不出?但無用於時』」, 無求於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南安翁傳》:「漳州陳元忠客居南海日,嘗赴省試,過安 會日暮,投宿野人家,茅茨數椽,竹樹茂密可愛。主翁 雖麻衣草履,而舉止談對,宛若士人。几案間有文籍 散亂,視之皆經子也。陳叩之曰:『翁訓子讀書乎』?曰:『種 園為生耳』。」「『亦入城市乎』?曰:『十五年不出矣』。遲明別去, 陳以事留城中。翊日,見翁倉皇而行,陳追詰之,翁曰: 『大兒于關外鬻,果失稅,為關吏所拘』。」陳為謁監征,至 則已捕送郡。翁與小兒偕詣庭下,長子當杖,翁懇白 郡守曰:「某老鈍無能,全藉此子贍給。若渠不勝杖,則 翊日乏食矣,願以身代之。」小兒曰:「大人豈可受杖?某 願代兄。」大兒以罪在己,甘心焉。三人爭不決。小兒來 父耳旁語,若將有所請。翁叱之,兒必欲前。郡守疑之, 呼問所以,對曰:「大人元係帶職正郎,宣和間累典州 郡。」翁急拽其衣使退,曰:「兒狂妄言。」守詢誥敕在否,兒 曰:「見作一束寘甕中,埋于山下。」守立遣吏隨兒發取, 果得之。即延翁上坐,謝而釋其子。次日枉駕訪之,室 已虛矣。

《元史》小雲:《石海涯傳》:「仁宗踐祚,拜翰林侍讀學士。乃 辭疾還江南,賣藥於錢唐市中。詭姓名,易服色,人無 有識者。偶過梁山濼,見漁父織蘆花為被,欲易之以 紬。漁父疑其為人,陽曰:『爾欲吾被,當更賦詩』。遂援筆 立成,竟持被去。」

《山棲志》:沈麟士居貧,織簾誦書不輟,鄉里號為「織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