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9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略耳。」若審言之,則自生至死,一日一時,無不可也。其 人即指《史傳》曰:「此處多不合,何耶?」應元笑曰:「非我不 合史,乃史不合我也。子謂史可皆信乎?」其人尚猶豫, 因遣人覓平生不相識數人來面試之。應元即一一 言其往事,惟大過則為隱之。數人無不魂動股栗,叩 頭不已。至問未來窮通得失,則曰:「勉之而已。」其後,應 元誓不言,日惟與人飲酒笑談,而恆「在,山中覓藥草 救人。」

前知部雜錄

《呂氏春秋觀表》「聖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 徵表,無徵表而欲先知,堯舜與眾人同等。徵雖易,表 雖難,聖人則不可以飄矣,眾人則無道至焉。」

《韓子解老篇》: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 而忘意度也。何以論之?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於門 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蹄。」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 白在其角。」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 之術,嬰眾人之心,華焉殆矣。故曰道之華也。嘗試釋 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 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與五 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識者,道 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夢溪筆談》:「人有前知者,數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夢 寐亦或有之,以此知萬事無不前定。」予以為不然。事 非前定,方其知時,即是今日,中間年歲亦與此同時, 元非先後。此理宛然,熟觀之可喻。或曰:「苟能前知,事 有不利者,可遷避之。」亦不然也。苟可遷避,則前知之 時已見所避之事,若不見所避之事,即非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