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1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思欲與古人並。」此南公《與人書》如此,予亦載之《傳》中。

《東坡文章不可學》

東坡作《蓋公堂記》云:「始吾居鄉,有病寒而欬者,問諸 醫,醫以為蠱,不治且殺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飲以蠱 藥,攻伐其腎腸,燒灼其體膚,禁切其飲食之美者,期 月而百疾作,內熱惡寒而欬不已,纍然真蠱者也。又 求於醫,醫以為熱,授之以寒藥,旦夕吐之,莫夜下之, 於是始不能食,懼而反之,則鍾乳、烏喙雜然並進,而」 漂疽癰疥眩瞀之狀,無所不至。三易醫而病愈甚。里 老父教之曰:「是醫之罪,藥之過也。子何疾之有?人之 生也,以氣為主,食為輔。今子終日藥不釋口,臭味亂 於外,而百毒戰於內,勞其主,隔其輔,是以病也。」子退 而休之,謝醫卻藥,而進所嗜,氣全而食美矣。則夫藥 之良者,可以一飲而效。從之期月而「病良已。昔之為 國者亦然。吾觀夫秦自孝公以來至於始皇,立法更 制,以鑴磨鍛鍊其民,可謂極矣。蕭何、曹參親見其斲 喪之禍,而收其民於百戰之餘,知其厭苦憔悴無聊 而不可與有為也,是以一切與之休息而天下安。」是 時熙寧中,公在密州,為此說者,以諷王安石新法也。 其議論病之,三《易》與秦漢之所以興亡治亂,不過三 百言而盡之。張文潛作《藥戒》,僅千言云:「張子病痞,積 於中者,伏而不能下;自外至者,捍而不能納。從醫而 問之曰:『非下之不可。歸而飲其藥,既飲而暴下,不終 日,而向之伏者,散而無餘,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 導達,呼吸開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數日痞復作, 投以』」故藥,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逾月,而痞五作五 下,每下輒愈。然張子之氣,一語而三引,體不勞而汗, 股不步而慄,膚革無所耗於外,而其中薾然莫知其 所來。聞楚之南有良醫焉,往而問之,醫歎曰:「子無嘆, 是薾然者也。」天下之理,其甚快於予心者,其末必有 傷,求無傷於終者,則初無望於快吾心。痞橫乎胸中, 其累大矣。擊而去之,不須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 物不能為也,必將擊搏震撓而後可,其功未成而和 氣已病。則子之痞,凡一快者,子之和一傷矣。不終月 而快者五,則和平之氣不既索乎?且將去子之痞而 無害於和乎?子歸燕居三月,而後予之藥可為也。張 子歸三月,而復請之醫,曰:「子之氣少全矣。」取藥而授 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終年而復 常,且飲藥不得亟進。」張子歸而行其說,其初使人懣 然遲之,蓋三投其藥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見其所攻, 久較則月異而時不同,蓋終歲而疾平。張子謁醫,謝 而問其故,醫曰:「是治國之說也。獨不見秦之治民乎? 敕之以命,捍而不聽令;勤之以事,放而不畏法;令之 不聽,治之不變,則秦之民嘗痞矣。商君見其痞也,厲 以刑法,威以斬伐,痛划而力鋤之,流蕩四達,無敢或 拒。」痞嘗一快矣。至於二世,凡幾痞而幾快矣。積快而 不已,而秦之四支枵然,徒有其物而已。民心日離,而 君孤立於上,故匹夫大呼不終日,而百疾皆起,「欲運 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應。故秦之亡者,是好為快 者之過也。昔者先王之民,初亦嘗痞矣,先王不敢求 快於吾心,陰解其亂而除去其滯,使之悠然自趨於 平安而不自知。於是政成教達,悠久而無後患,則余 之藥終年而愈疾者,蓋無足恠也。」予觀文潛之說,盡 祖蘇公之緒論,而千言之煩,不若三百言之簡也。故 詳書之,俾作文立說者知所矜式。竊料蘇公之記,《文 潛》必未之見,是以著此篇。若既見之,當不復屋下架 屋也。

《唐書載韓柳文》

宋景文修《唐書》《韓文公傳》全載其《進學解》《諫佛骨表》 《潮州謝上表》《祝鱷魚文》,皆不甚潤色,而但換《進學解》 數字,頗不如本意。元云招諸生立館下,改「招」字為「召」, 既言先生入學,則諸生在前,招而誨之足矣,何召之 為「障,百川而東之」,改「障」字為「停」,本言川流橫潰,故障 之使東。若以為停,於義甚淺。改「跋前」「疐後」為「躓後」,韓 公本用狼跋詩語,非躓也。其他以「爬羅剔抉」為「杷羅 焚膏油」為「燒」,以「取敗幾時」為其敗。《吳元濟傳》書《平淮 西碑》文千六百六十字,固有,他本不同,然才減節,輒 不穩當。「明年平夏」一句悉芟之。「平蜀西川」減「西川」字, 非郊廟祠祀,其無用樂,減「祠其」兩字。「皇帝以命臣愈」, 臣愈再拜稽首,減下「臣」字,殊害理。汝其以節都統討 軍,以討為諸尤不然。討者,如《左傳》「討軍實」之義,若云 諸軍何人不能下此語。《柳子厚傳》載其文章四篇,與 蕭俛、許孟容書正符,《懲咎賦》也。孟容書意象步武,全 與漢楊惲荅孫會宗書相似,正符倣班孟堅典引,而 其四者次序或失之。至云宗元不得召,內閔悼,作賦 自儆。然其語曰:「逾再歲之寒暑,則責居日月未為久 難。」以言不得召也。《資治通鑑》但載梓人及《郭橐駝傳》, 以為其文之有理者。其識見取舍,非宋景文可比云。

《東坡不隨人後》

自屈原詞賦,假為《漁父》、「日者問荅」之後,後人作者,悉 相規倣。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