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2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權,脅於位勢之貴,回面汙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 近於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 信而趨闕下者哉!」書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為上客。 初,勝詭欲使王求為漢嗣王,又嘗上書願賜容車之 地,徑至長樂宮,自使梁國士眾築作甬道,朝太后。爰 盎等皆建以為不可,天子不許。梁王怒,令人刺殺盎。 上疑梁,殺之,使者冠蓋相望,責梁王。梁王始與勝、詭 有謀,陽爭以為不可,故見讒。枚先生、嚴夫子皆不敢 諫。及梁事敗,勝、詭死,孝王恐誅,迺思陽言,深辭謝之, 齎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於上者。陽素知齊人王先 生年八十餘,多奇計,即往見,語以其事。王先生曰:「難 哉!人主有私怨」深怒,欲施必行之誅,誠難解也。以太 后之尊,骨肉之親,猶不能止,況臣下乎!昔秦始皇有 伏怒於太后,群臣諫而死者以十數。得茅焦,為廓大 義。始皇非能說其言也,迺自強從之耳。茅焦亦請幫助識別此字。「脫 死如毛氂耳,故事所以難者也。今子欲安之乎?」陽曰: 「鄒、魯守經,學齊、楚多辯,知韓、魏時有奇節,吾將歷問 之。」王先生曰:「子行矣,還過我而西。」鄒陽行月餘,莫能 為謀。還過王先生曰:「臣將西矣,為如何?」王先生曰:「吾 先日欲獻愚計,以為眾不可蓋,竊自薄陋,不敢道也。 若子行,必往見王長君,士無過此者矣。」鄒陽發寤於 心曰:「敬諾。」辭去不過梁。逕至長安,因客見王長君。長 君者,王美人兄也,後封為蓋侯。鄒陽留數日,乘間而 請曰:「臣非為長君,無使令於前,故來侍也。愚戇竊不 自料,願有謁也。」長君詭曰:「幸甚!」陽曰:「竊聞長君弟得 幸後宮,天下無有,而長君行跡多不循道理者。今爰 盎事即窮竟,梁王恐誅,如此,則太后怫鬱泣血,無所 發怒切齒,側目於貴臣矣。臣恐長君危於絫卵,竊為 足下憂之。」長君懼然曰:「將為之奈何?」陽曰:「長君誠能 精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長君必固自結於太后,太 后厚德長君,入於骨髓,而長君之弟幸於兩宮,金城 之固也。又有存亡繼絕之功,德布天下,名施無窮,願 長君深自計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 立為天子,封之於有卑。夫仁人之於兄弟,無藏怒,無 宿怨,厚親愛而已,是以後世稱之。魯公子慶父使僕 人殺子般,獄有所歸,季友不探其情而誅焉,慶父親 殺閔公,季子緩追免賊,《春秋》以為親親之道也。魯哀 姜薨于夷,孔子曰:「齊桓公法而不譎,以為過也。」以是 說天子,徼幸梁事不奏。長君曰:「諾。」乘間入而言之。及 韓安國亦見長公主,事果得不治。初,吳王濞與七國 謀反,及發齊濟北,兩國城守不行。漢既破吳,齊王自 殺,不得立嗣。濟北王亦欲自殺,幸全其妻子。齊人公 孫玃謂濟北王曰:「臣請試為大王明說梁王通意。天 子說而不用,死未晚也。」公孫玃遂見梁王曰:「夫濟北 之地,東接彊、齊,南牽吳、越,北脅燕、趙。此四分五裂之 國,權不足以自守,勁不足以扞寇,又非有奇怪,云以 待難也。雖墜言於吳,非其正計也。昔者鄭祭仲許宋 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義也。《春秋》記之,為其以生 易死,以存易亡也。鄉使濟北見情實,示不從之端,則 吳必先歷齊,畢濟北,招燕、趙而總之,如此則山東之 從結而無隙矣。今吳、楚之王,練諸侯之兵,敺白徒之 眾,西與天子爭衡,濟北獨底節堅守不下,使吳失與 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者,未必非 濟北之力也。」夫以區區之濟北而與諸侯爭彊,是以 羔犢之弱而扞虎狼之敵也。守職不橈,可謂誠一矣。 功義如「此,尚見疑於上,脅肩低首,絫足撫衿,使有自 悔不前之心,非社稷之利也。臣恐藩臣守職者疑之。 臣竊料之,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議者, 獨大王耳。上有全亡之功,下有安百姓之名,德淪於 骨髓,恩加於無窮,願大王留意詳惟之。」孝王大悅,使 人馳以聞。濟北王得不坐徙封於淄川。

枚乘

按《漢書》本傳:「乘字叔,淮陰人也。為吳王濞郎中。吳王 之初,怨望謀為逆也,乘奏書諫曰:『臣聞得全者全昌, 失全者全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 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之明, 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 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 願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 臣乘言。「夫以一縷之任,係千鈞之重,上縣無極之高, 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 駭,鼓而驚之;係方絕,又重鎮之係絕於天,不可復結 隊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能聽忠臣 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絫卵,難於上天;變 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壽,敝無 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 而欲乘絫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以為大 王惑也。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愈 多,景愈疾,不知就陰而止,景,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 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音愴寒也一人炊之, 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