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4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合省官參議,具上中書門下,宰臣判準,始錄奏聞。敕 付所司,即考功錄牒,以未葬前賜其家。省官有異議 者,聽具議以聞。

《容齋隨筆》:「漢元帝時,珠厓反,連年不定。上與有司議 大發軍。待詔賈捐之建議以為不當擊。上以問丞相 御史,御史大夫陳萬年以為當擊,丞相于定國以為 捐之議是。上從之,遂罷珠厓郡。匈奴呼韓邪單于既 事漢,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 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議,議者皆以為便。郎中侯」 應習邊事,以為不可,許上問狀,應對十策。有詔勿議, 罷邊塞事。成帝時,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議,議者言 「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祿大夫谷永以為「不如勿受」,天 子從之,使者果詐也。哀帝時,單于求朝,帝欲止之,以 問公卿,亦以為虛費府帑,可且勿許。單于使辭去。黃 門郎揚雄上書諫,天子寤焉,召還匈奴使者,更報單 于書而許之。安帝時,大將軍鄧騭欲棄涼州,并力北 邊,會公卿集議,皆以為然。郎中虞詡陳三不可,乃更 集四府,皆從詡議。北匈奴復強,西域諸國既絕於漢, 公卿多以為宜閉玉門關,絕西域。鄧太后召軍司馬 班勇問之,勇以為不可,於是從勇議。順帝時,交阯蠻 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屬,問以方略,皆議遣大 將發兵赴之。議郎李固駮之,乞選刺史太守以往,四 府悉從固議,嶺外復平。靈帝時,涼州兵亂不解,司徒 崔烈以為宜棄,詔會公卿百官議之,議郎傅燮以為 不可,帝從之。此八事者,所係利害甚大,一時公卿百 官既同定議矣,賈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夬之微 獨陳異說,漢元成、哀、安、順、靈,皆非明主,悉能違眾而 聽之,大臣無賢愚,亦不復執前說,蓋猶有公道存焉。 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容齋續筆》:《漢代文書》:「臣下奏朝廷」,朝廷下郡國,有《漢 官典儀》《漢舊儀》等所載,然不若金石刻所著見者為 明白。史晨《祠孔廟碑》前云:「建寧二年三月癸卯朔七 日己酉,魯相臣晨長史臣謙頓首死罪上尚書,臣晨 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末云:「臣晨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上尚書副言、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司農」 《府樊毅復華下民租碑》前後與此同。《無極山碑》「光和 四年某月辛卯朔廿二日壬子,太常臣耽丞敏頓首 上尚書。」末云:「臣耽愚戇頓首頓首上尚書。制曰:可太 常承書從事。某月十七日丁丑,尚書令忠奏雒陽宮。 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尚書令忠下。」又 云:「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太常耽丞敏 下」《常山相孔廟碑》前云:「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 末云:「臣雄、臣戒愚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臣稽首以聞。」制曰:「可。元嘉三年三月廿七日壬寅,奏 雒陽宮。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司徒雄 司空戒下魯相。」又云:「永興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 辛酉,魯相平行長史事,卞守長擅叩頭死罪,敢言之 司徒、司空府。」末云「平惶恐叩頭,死罪死罪,上司空府。」 此碑有三公奏天子,朝廷下郡國,郡國上公府。三式 始末詳備,文惠公《隸釋》有之。無極山祠事以丁丑日 奏雒陽宮,是日下太常。孔廟事以壬寅日奏雒陽宮, 亦以是日下魯相,又以見漢世文書之不滯留也。 《容齋四筆》:御史許風聞論事,相承有此言,而不究所 從來。以予考之,蓋自晉、宋以下如此。齊沈約為御史 中丞,奏彈王源曰:「風聞東海王源。」蘇冕《會要》云:「故事, 御史臺無受詞訟之例,有詞狀在門,御史採狀有可 彈者,即略其姓名,皆云風聞訪知。」其後疾惡公方者 少,遞相推倚,通狀人頗壅滯。開元十四年,始定受事 御史,人知一日劾狀,遂題告事人名,乖自古風聞之 義。然則向之所行,今日之短卷是也。二字本見《尉佗 傳》。

《齊東野語》:理宗未祔,議諡朝堂,或擬曰「景」、曰淳、曰成、 曰「允」,最後曰「禮。」議既定矣,或謂與亡金偽諡同,且古 有婦人號禮宗者,遂擬曰「理。」蓋以聖性崇尚理學,而 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無間言。而不知「理」字析文取 義,乃四十一年王者之象,可謂請諡於天矣。度初議 諡,或擬「純」字,則謂可屯之象;或擬「實」字,則宗實乃英 宗舊名,或擬正字,則有一止之嫌,後遂定為端文明 武景孝皇帝。先是皇姊,因漢國長公主在先朝已諡 端孝,今與廟號上「下」字暗合,豈偶然哉?理宗生母全 夫人諡慈憲,殊不知偽齊劉豫母亦諡慈憲,當時攷 不及此,何耶?

《丹鉛總錄》:宋寧宗時,武學生華岳,池州人,上疏極數 韓𠈁胄之惡,其略云:「程松之以納妾求知,倪僎以售 妹入府,蘇師旦以獻妻入閣,黜陟之權,不出於陛下 而出於𠈁冑,是吾有二中國也。命又不出於𠈁胄,出 於蘇師旦、周筠,是吾有二中國也。」書奏,𠈁冑大怒,下 之大理,貶建寧圜土中。郡守傅伯成憐之,命獄卒使 出繫。伯成去郡,岳遂病死獄中,岳之忠節,灼灼如此。 近觀《歷代名臣奏》及宋諸臣奏議,可謂詳備,而岳之 奏不在其中。乃知古忠臣義士漂沒不聞者多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