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7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合,漢魏詩不得與近體合,佛、《老》《莊》《騷》餖飣入公車,掌 故家語,但為知者噴飯。今擬古詞,肖而不奪,此學假 行,似而莫移,時王之制,何得己見妄變。更若用古體 作今書,不堪眩世,但足自惑,不特義不可行,而勢亦 難達。但俗書之最謬者,與夫世俗之固加偏旁者,所 當正耳。一以正俗,一以革古,而悉協於時中,真書是 也。

真書中一曰「正書」,如歐、虞、顏以及後世姜、蔣、二沈之 類。一曰楷書,如右軍《黃庭》《樂毅論》《東方贊》之類。一曰 「蠅頭書」,如《麻姑壇》《文氏文賦》之類。一曰「署書」,如蒼龍、 曰虎之類。此法不傳而流俗後世,帶草則徐武功得 之,方正則官家中祕郎得之,然俗不堪齒矣。一曰行 楷,如《季直表》《丙舍帖》《曹娥碑》《蘭亭帖》之類。以上五種, 《世俗通》謂之「真書」,天地懸絕。

《徐渭筆道通會》

《學楷書法》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歲即學大字,以顏 為法;十餘歲乃習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 為小楷,以鍾、王為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 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 後變化為《草。聖》凡行草,必先小而後大,欲其專法二 王,不可遽放也。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 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大楷》

童子八歲至十歲學楷書,其法必先大而後小,如顏 魯公《大唐中興頌》。在永州《東方朔碑》。德州按此二碑當薄 紙鉤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習五十字,四年之 功可得七萬字,則他日作題匾大字有法。又宋蔡君 謨書《萬安橋記》。閩中有石刻亦可參看若題匾字,須求灑落,不 可竟學寫碑字面。他的法拘著在匡子裏。況碑字甚 小,不足為匾字用也。須如虞、歐作碑,凡長短、大小、闊 狹,皆隨形體為之,四旁尚有餘地,庶不拘拘。《更見古 意》。顏之滿塞,斷不可學。且顏、柳稍變其體,大小側背, 略存大勢,而偏旁清勁,亦復可喜。或者賞其奇妙耳。 他字乃偏旁相照應者須拆開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自成了 一邊點亦如之。皆欲有照應,方有意思。大凡大字,須 先顏次王。若米老寫匾,多是行書,傾欹不正,便難入 格。以「須」字之灑落,則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歲至十三歲,當學中楷書,以歐陽詢《九成 宮》及《虞恭公》二碑為法。俱在西安府「鉤填俱如前法,日影 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萬字。熟此則八法具備,思過 半矣。進而魏晉,如堂構已成,丹雘何有!」歐陽詢《書姚 恭公墓志》。西安《佛遺教經》。唐人書結字皆四方少古意故習遺教為漸進於古矣

《小楷》

童子十四歲至十六歲,須學小楷,如王羲之臨鍾繇 《宣示表》。見淳化閣帖鍾繇《書戎路表》。見星鳳樓帖《力命表》。《王右 軍書》。《樂毅論》《曹娥碑》。

《張紳法書通釋》

《真書》

古無真書之稱,後人謂之「正書。」「楷書」者,蓋即隸書也。 但自鍾繇之後,二王變體,世人謂之真書,執筆之際, 不知即是隸法,別為搆體。流傳既久,失其本原,乃至 日趨嫵媚,惡俗之劄,不可追改。今觀歐顏而上,往往 皆從隸古,學者但不詳察耳。吾衍《字原七辯》謂隸有 秦隸、漢隸,灼是至論。今當以晉人真書謂之「晉隸」,則 自然易曉矣。

楷書部總論

《宋陳思書苑菁華》

《釋真》

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 掌虛。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 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斲輪,不疾不徐,得之於心,應 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雲蔽於晴天; 波撆鉤截,若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 重出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 而各有趣,無問巨細,皆有虛散,其鋒員豪蕝,按轉易 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豪 下開,牽撆撥䟐,鋒轉行草,稍助指端鉤距轉腕之狀 矣。

《姜夔續書譜》

《真書》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 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 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