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老僧因驚悸患重,不能強飯,唯歠粥,歲餘乃卒。帝命 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四人,各搨 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聖躬不 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 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 耳而聽,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 及弓劍不遺,同軌畢至,隨仙駕入元宮矣。今趙模等 所搨在者一本,尚直錢數萬也。人間本亦稀少,代之 珍寶,難可「再見。吾嘗為左千牛時隨牒適越,航巨海, 登會稽,探禹穴,訪奇書,名僧處士,猶倍諸郡。固知虞 預之著《會稽典錄》,人物不絕,信而有徵。其辯才弟子 元素,俗姓楊氏,華陰人也,漢太尉之後。六代祖佺期, 為桓元所害,子孫避難,潛竄江東,後遂編貫山陰,即 吾之外氏近屬,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長安二」年。素 師已年九十二。視聽不衰。猶居永欣寺「永禪師之故 房。親向吾說。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其始末。庶將來君 子知吾心之所存」付永。彭年明。察微溫。抱直超。令叔「等兄弟。其 有好事,同志須知者,亦無隱焉。」於時歲在甲寅季春 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代之修禊而撰此記。主上每暇 隙留神術藝,跡逾華聖,偏重蘭亭。僕開元十年四月 二十七日,任均州刺史,蒙恩許拜掃。至都,承訪,所得 委曲,緣病不獲詣闕,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 選騎都尉永寫本進。其日奉日曜門宣敕,「內出絹三 十疋賜永。」於是負恩荷澤,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駭 閭里。僕跼天聞命,伏枕懷欣,殊私忽臨,沉痾頓減。輒 題卷末,以示後代。

《集古錄序》
宋·歐陽修

「物長聚於所好,而當得於有力之彊。有力而不好,好 之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蠻裔山 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崑崙 流沙萬里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珠出南海,常 生深淵,採者腰緪而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下 飽蛟魚。金礦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餱糧而後進。其 「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其遠且 難而又多死禍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 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湯盤》《孔鼎》,岐陽 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以來聖君賢 士桓碑、彝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家之 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其 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然而風霜兵火,湮沒磨滅,散 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嘗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 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 能使其聚也。「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顓而嗜古, 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其所好於 斯,好之而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致之。」故上自周穆 王以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 澤,窮崖絕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 有,以為《集古錄》。以謂傳寫失真,故因其石本,軸而藏 之,有卷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 故隨其所得而錄之。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 大要,別為錄目,因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 傳後學,庶益於多聞。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久 而無不散,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 老焉可也。」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 以此而易彼也。廬陵歐陽修序。

《跋蘭亭修禊序》
前人

右《蘭亭修禊序》,世所傳本尤多,而皆不同,蓋唐數家 所臨也。其轉相傳模,失真彌遠,然時時猶有可喜處, 豈其筆法或得其一二耶?想其真蹟,宜如何也哉!世 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亂,昭陵為溫韜所發,其所 藏書畫,皆剔取其裝軸金玉而棄之。於是魏晉以來 諸賢墨跡,遂復流落於人間。太宗皇帝時,購募所得, 「集以為十卷,俾模傳之,數以分賜近臣,今公卿家所 有法帖是也。然獨《蘭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於《法帖》 以傳。今予所得,皆人家舊所藏者,雖筆畫不同,聊並 列之,以見其各有所得。至於真偽優劣,覽者當自擇 焉。」其前一本,流俗所傳,不記其所得。其二得於殿中 丞王廣淵,其三得於故相王沂公家,又有別本,在定 州民家。二家各自有石,較其本纖毫不異,故不復錄。 其四得於三司蔡給事君謨。世所傳本,不出乎此,其 或尚有所未傳,更俟博采。

《跋樂毅論》
前人

右晉《樂毅論》,石在故高紳學士家。紳死,家人初不知 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遂祕藏之,漸 為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錢於富人,而富人家失 火,遂焚其石。今無復有本矣,益為可惜也。後有。集本有此 二字「甚妙」二字,吾亡友聖俞書也。論與《文選》所載,時時 不同。考其文理,此本為是。惜其不完也。

《跋王獻之法帖》
前人

右《王獻之法帖》。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蹟,而想 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弔哀候病,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