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先師、先聖於先王之學,釋奠於先老,隆殺之別也。金華應氏曰:「東序,夏后氏之學名也。此所云序,則未必自為一學也,即學宮之東序焉爾。始立學者,既釋菜而退,儐于東序,諸侯學校之東序也。天子亦始立學,視學興秩節而始適東序,天子學校之東序也。鄭氏於此二者,皆以為自上庠而適東序。夫東序」二字疑當作「上庠。」 在郊,而東膠在國,若自郊反國,則馳驅甚矣。以此約度之,則東序亦在學中而已。天子所視者《大學》。《大學》之有東序者,蓋地道尊右,神祀尚陰,故宗廟之位皆以西為上。竊意夫西者,廟宮之所存,所以尊先聖先師也;東者,黌舍之所寓,所以處國子俊造也。今學宮亦然,故立學釋菜,則退儐於此,而行一獻之禮;視學「釋菜,則退儐于此而行一獻之儀;視學卒事,則設位于此而修孝養之禮。」兩者皆曰「退儐」,曰「退修」,蓋以廟宮為尊,故以黌舍為退,猶朝廷之進見而曰退也。不特此爾,春夏干戈,秋冬羽籥,于此而學焉。凡祭與養老乞言之禮,亦于此而學焉。《大司成》之論說亦在是。蓋東序之所容者廣,不必若上庠、瞽「宗之各異其學也。諸侯立學,皆退儐于此,則知東序不獨魯有之,明堂位欲明魯禮之盛耳。」「然則天子立四學者何歟?」曰:「『大學即辟廱也,東序亦在其中。推本而言之,則序之名,蓋實因乎夏,兼虞商則為三代之學矣。又以周言,則為四學。《祭義》云:『食老更於大學』,即東序之養老也。祀先賢於西學』,即視」學釋奠也。《月令》之釋奠,不曰先聖而專曰「先師」者,先聖少而先賢多也。東序、西序皆在大學,而獨以大學為三老五更之地者,重其禮也,亦恐黌舍廣而廟祀之未必及之。東序釋奠先老,猶今時祀於學之東偏,蓋聖師在西,而先老在東也。按此節天子視學唐孔氏以為在虞庠中事畢反國明日乃之東序陳澔亦主孔疏而嚴陵方氏則以為天子視學在辟廱金華應氏亦以為東序在學宮之東不過自辟廱退至東序耳若自郊而反則馳驅甚矣數說互異考之王制云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先儒以為東膠大學也虞庠小學也天子視學不應先小學庶老而後大學國老其為自辟廱而退至東序養老差為近理故並存之以待參考

反,「登歌《清廟》」,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幼 之道,合德音之致,禮之大者也。

陳注反,反席也。老更受獻畢,皆立于西階下,東面。今皆反升就席,乃使樂工登堂歌《清廟》之詩以樂之。歌畢,至旅酬時談說善道,以成就天子養老之禮也。其所言說者,皆是講明父子、君、臣、長、幼之道理,集合《清廟》詩中所詠文玉道德之音聲,皆德之極致,禮之大者也。

下管象,舞《大武》,大合眾以事,達有神,興有德也。正君 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行矣。

陳註下管《象》者,堂下以管奏象舞之曲也。舞《大武》者,庭中舞《大武》之舞也。《象》是文王之舞。《周頌維清》乃象舞之樂歌,《武》則《大武》之樂歌也。《武頌》言「勝殷,遏劉維清」,不言征伐,則《象》《武》決非武舞矣。《註疏》以文王、武王之舞皆名為《象》,《維清》《象舞》為文王,下管象為武王,其意蓋謂《清廟》與《管》《象》若皆為文王,不應有上下之別。不知古樂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凡以人歌者皆曰「升歌,亦曰登歌」,以管奏者皆曰下管。《周禮》大師「帥瞽登歌,下管奏樂器」,《書》言「下管鞀鼓」,是也。清廟以人歌之自宜升,象以管奏之自宜下,凡樂皆有堂上堂下之奏也。此嚴氏之說,足以正舊說之非,故今從之。「大合眾以事」,謂大會眾學士以行此養老之事,而樂之所感,足以通達神明,興起德性也。

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養 老于東序,終之以仁也。」

陳注闋,終也。此時畿內之諸侯及鄉遂之吏皆與禮席,天子使其反國,各行養老之禮,是天子之仁恩始于一處而終皆遍及也。

是故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 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舉 事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 終始,而眾安得不喻焉?《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陳注虞夏商周皆有養老之禮,後王養老亦皆記序前代之事也。「人道莫大乎孝弟,慮之以大」者,謂謀慮此孝弟之大道而推行之也。愛敬,省具之事。行禮,親迎肅之也。孝養,獻醴也。「紀義」,既歌而語也。終仁,令侯國行之也。一事之中人皆知其眾德之全備者,以其慎終如始也。如此則眾安得不喻。曉乎養老之禮行于學,又因終始之義,故引《說命》以結之也。

《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術當為遂。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室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二千五百家為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此明國家立庠序上下之殊。《周禮》:「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民在家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