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5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及莊、列、《文子》者。」 按《選舉志》:「二十九年始置崇元學, 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 員,官秩廕第同國子。」按崇元學據舊唐書禮儀志載在開元二十年茲並存之以待

考正

天寶元年詔生徒除問難經典之外不得輒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元年七 月詔曰:「古之教人,蓋有彝訓,必在勤學,使知其方。故 每月釋菜之時,嘗開講座,用以發明聖旨,啟迪生徒。 待問者應而不窮,懷疑者質而無惑,弘益之致,不其 然歟?或有凡流,矜於小辨,初雖論難,終雜詼諧,出言 不經,積習成弊。自今以後,除問難經典之外,不得輒 請。」宜令本司長官,嚴加禁止,仍委御史糾察。

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於國學。」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天寶九載,置廣 文館于國學,以領生徒為進士者。舉人舊重兩監,後 世祿者以京兆、同、華為榮,而不入學。」 按《百官志》,天 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名。 按《鄭虔傳》:「虔,鄭州滎陽人。元宗愛其才,欲置左右,以 不事事,更為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虔聞命,不知廣 文曹司」何在,訴宰相,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 居賢者,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 就職。久之,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 是遂廢。

按:《舊唐書禮儀志》九載七月,「國子監置廣文館,知進 士業,博士、助教各一人,秩同大學士。」 按《職官志》:「廣 文館博士二人,天寶九載置,試附監,進修士業者,置 助教一人,至德後廢。」

天寶十二載,敕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 勿舉送。是歲,道舉停《老子》,加《周易》。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按:《舊唐書禮儀志》十二載七月,「詔天下舉人不得充 鄉貢,皆補學生,四門俊士停。」

天寶十四載,復鄉貢。又以暑月,敕諸生暫還鄉肄業, 定《弘文館生試法》。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十四載,「復鄉貢。」

按:《冊府元龜》十四載四月敕:「國子監諸生等,既非」

舉時又屬暑月,在館學恐漸炎蒸,其有欲歸私第,及 還鄉貫習讀者,並聽。仍委本司長官,具名申牒所由, 任至舉時赴監。東京監亦准此。又「弘文館學生,自今 以後,宜依國子監學生例帖試明經進士帖經並減 半,雜文及策皆須粗通。仍永為常式。」

天寶十五載。上都失守。廢兩京館學生徒廩飼之制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舊例兩 京國子監生二千餘人。弘文館崇文館崇元館學生。 皆廩飼之。」十五載上都失守。此事廢絕。

肅宗乾元元年詔定國子生試法罷遣州縣學生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乾元元 年,以兵革未息,又詔罷州縣學生。以俟豐歲。」

按《冊府元龜》:肅宗乾元元年四月詔曰:「國子監學生 明經、法帖、策、口試各十,並通四已上,進士通三,與及 第。州縣學生放歸營農,待賊平之後,任依常式。」

代宗廣德元年議于十道各設太學遣博士兼領郡官以教生徒詔與明經進士並行之定兩館試法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寶應二年。禮部 侍郎楊綰上疏言。「進士科起于隋大業中。是時猶試 策。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 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又 投牒自舉。非古先哲王側席待賢之道。請依古察孝 廉。其鄉閭孝友信義、廉恥而通經者。縣薦之州。州試 其所通之學,送于省。自縣至省,皆勿自投牒,其到狀、 保、辨、識,牒皆停。而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經之學。每 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 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 兼為一經。其明經、進士及道舉並停。」詔給事中李栖 筠、李廙、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議。 栖筠等議曰:「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則文 與忠敬,皆統六行。且諡號述行,莫美于文,文興則忠 敬存焉。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辭觀行,則及 辭焉。宣父稱顏子不遷怒,不貳過,謂之好學。今試學 者以帖字為精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 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 乎?是以上失其源,下襲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 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亂臣賊子,由是生焉。今 取士試之小道,而不以遠大,是猶以蝸蚓之餌,垂海 而望吞舟之魚,不亦難乎?所以食垂餌者皆小魚,就 科目者皆小藝。且夏有天下四百載,禹之道喪而商 始興,商「有天下六百祀,湯之法棄而周始興。周有天 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廢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選士任 賢,皆考實行,是以風俗淳一,運祚長遠。漢興,監其然, 尊儒術,尚名節,雖近戚竊位,強臣擅權,弱主外立,母 后專政,而亦能終彼四百」,豈非學行之效邪!魏、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