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終身不變矣。故三日不舉,將以棄之也。舉與食日舉以樂」 之「舉』同義。將棄之而不舉,則自貶損,以責其教之不至故也。棘、寄,皆以待貴之禮,有別于賤者,故然耳 。」 山陰陸氏曰:「寄言今雖寄,後將復焉;棘言今雖棘,後將宥焉。雖曰終身不齒,其幸望猶如此,聖人之仁也 。」 李氏曰:「王親視學,此有以見勞于索之也。勞于」 索之,則休于使矣 。《講義》曰:「三日不舉,閔其教養之久而猶不變,所以深惜其齒于學而無所成也。古者大喪則不舉,大札則不舉,邦有大災則不舉,又司寇行戮則君為之不舉。王閔士之無成,而至于三日不舉樂,則所以教養以待天下之士為何如?」
《文王世子》:「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 終則負牆列事,未盡不問。」
〈注〉間猶容也。容三席則得指畫相分別也。席之制,廣三尺三寸三分,則是所謂函丈也。負牆卻就後席。相辟也。列事未盡不問,錯尊者之語,不敬也。〈疏〉此論國子侍坐于《大司成》之儀。「問終則起,卻就後席,負牆而坐,辟後來問者問事之時。若尊者序列其事未終盡,則不可錯亂尊者之語,輒有咨問。」〈集說〉石林葉氏曰:「師氏掌教國子以三德三行論說。」《東序》:「有論說則有問,故間三席。」 嚴陵方氏曰:「可以問者,以其聲足以相聞,又不至于大逼也。《曲禮》曰:『先生問焉,終則對』。亦此之意。」 山陰陸氏曰:「『負牆致竦,敬也』。據子夏『蹙然而起,負牆而立』,《傳》曰:『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循牆而走』。蓋古之人有所受皆如此。」
按:《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
〈訂義〉呂氏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教國子。」此又以從容和緩,以媺詔王之師氏教國子。古人教國子之意如此。 鄭康成曰:「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王昭禹曰:「上則詔王,下則教國之子弟,皆出于師氏。君臣上下,所以同德而無異道。」 陳彥群曰:「古者國子之教極嚴,蓋其以」父兄之任為官,與未命之士不同。苟教之無素,而一日用于朝廷宗廟之間,與庸人何異?後人不知教國子,而朝廷宗廟之間又率皆以父兄保任為郎,其後遂欲除任子之令。不知任子之不得人,由教養之未至耳。先王賞延于世,未嘗以官授不才之子弟。今之國子監正為教國子設,故太學補選,先于國子,其為法則優,而教養異于古矣。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
〈注〉「《中》,《中禮》者失。」失禮者教之者使識舊事。〈訂義〉鄭鍔曰:「國朝典故,人有所不知者,必以是而教之焉。」陳君舉曰:「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又須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故國政之中者教之以為法,不中者教之以為戒,使之洞曉國家之本末源流,則他日皆良公卿也。」
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
〈訂義〉李景齊曰:「周自有教國子之官,師氏掌以媺詔王。今考其職,教國子者尢詳焉,乃所以廣于詔王之道,非有二事也。何者?國子所賴以宿衛王宮,最于王為近且密。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而以媺詔王,則王之所聞者善,言所知者正,道固可以格其非心,然退而寒之者眾,則此心易搖。故必詳于教國子,使之皆善,則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無非薛居州王,誰與為不善?古之人臣所以納君于善,而古之人君所以自置其身于無過者,莫急于此。保氏之職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者,蓋亦是意。後世之君,非無所謂諫諍輔拂之臣,而深居退處,所對不過宦官女子,則君心之易蠱宜矣。 陳君舉曰:「古者取士,先國子」,次俊造。夫國子非但王人之謂也。《記》曰:「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造焉。」則諸侯子在其中矣。今見於經。師氏居虎門,教國子,則宿衛王宮之士庶子、宮伯所領者也。《大司樂》成均教國子,是謂胄子,則常在學者也。其餘不常在學,特名在學士之版,則歲春秋之一合諸學,其籍在諸子,其教則大胥、小胥。由此觀之,列國之子與在周行者,同衛王宮,同入成均,同隸學士之版。於斯取才焉而用之,曾何內外之辨?《傳》言魯公之子伯禽、衛康叔之子牟,齊太公之子伋,俱事成王,而宣王欲得國子之能訓導諸侯者,樊穆仲以《魯侯對》,略可睹矣,猶以為未廣也,則鄉黨有賓賢,邦國有貢士,是謂俊造。蓋以三百六十官,迭來四方之彥,而博極一時之選,是故天下無遺才,而王室亦無世官之弊。故曰:「凡周之士,不顯亦世。」周衰,世卿為政,姻婭膴仕,而諸侯子不在教育選舉之科。《小雅》刺之曰:「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言仕京師者輒得志,下國之士,壅于上聞,甚則衛之賢者,仕于伶官。《簡兮》之卒章曰「彼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