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1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乎地,兵不外乎農,畜眾養民之道,必都鄙有章,閭井 有伍,田有封洫,孟子謂仁政必自經界始,故因地中 有水之象,兼攷《周官》之說,而敘井田之法,以附大《易》 之義云。

《夏殷周授田》

季氏云:「夏時地未盡墾則田少,殷地漸墾則田增,至 周益墾則田多。以五十畝變為七十畝,以七十畝變 為百畝。」截長補短,隨地制形,不過易一經界而已,豈 必截然方正,區分為九,列如井字,整如棋局哉!後儒 止因拘於《周禮》「遂溝」之說,取必於方,祗以見其難行 耳。

朱子曰:「嘗疑《孟子》所謂『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 而助,周人百畝而徹』,恐不解如此。先王疆理天下之 初,做許多畎澮溝洫之類,大段是費人力了。若是自 五十而增為七十,自七十而增為百畝,則田間許多 疆理都會更改,恐無是理。孟子當時未必親見,只是 傳聞如此,恐亦難盡信也。」

按:三代授田,有五十、七十、百畝之不同者,皆因步有 多寡,否則尺有長短耳。步有多寡者,如古以步百為 畝,自漢武至今以二百四十步為畝,故殷人以一百 四十步為畝,則七十畝當周之百畝;夏后氏以二百 步為畝,則五十畝亦當周之百畝也。謂尺有長短者, 如三司布帛,尺以十二寸,通用尺十寸,周尺止六寸 有奇。蓋周建子度,從黃鍾起數,故尺短。殷建丑度,從 大呂起數,尺差長。夏建寅度,從大蔟起數,尺尤長。其 說亦通。不然經界豈易,事可如是紛更乎?經界既移, 則廬舍亦當盡為改造,且每井田中必鑿一井以備 汲灌,此井田之所以得名也,亦將盡為改鑿乎?蓋井 田起於黃帝,至少康云,「有田一成,則井十為通」,通十 為成之制已久,夏后氏亦非全用貢法也。

《畿內外貢助辨》

季氏引《匠人法》註云:「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 鄉、遂與公邑之在甸、稍、縣、都,皆有貢而無助,其餘稍、 縣、都皆行助法。」又云:「畿內用夏之貢法,都、鄙用殷之 助法。」愚謂一國之民一也,何分地之遠近?天下之民 一也,何分畿之內外?雖自國中以及於四疆,自四疆 以達於四海,稅無重輕,所以為王者大同之政。其有 不同者,不過以地有上中下之等差,則授有多寡;民 有居之遠近,則役有疏數重輕,皆低昂稱量,使無不 均耳。《舊註》謂周之畿內稅有重輕,邦國之稅內外異 法,此不過因孟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 遂生此說耳。愚謂國中壙野之地,即可為助,野有隰 皋之地,即可為貢,蓋不可泥也。

《李翱分田法》

唐李翱著《平賦書》曰:「凡為天下者,視千里之都;為千 里之都者,視百里之州;為百里之州者,視一畝之田。 而一畝之田,起於六尺之步。二百四十步之謂畝,三 百有六十步之謂里。方里之田,五百有四十畝,十里 之田,五萬有四千畝。百里之州,五十有四億畝,千里 之都,五千有四百億畝。方里之內,以十畝為之屋室、 徑路牛豚之所息,蔥韭蔬菜之所生,而里之家給焉。 凡百里之州,為方十里者百。州縣城郭之所建,通川 大塗之所更,丘墓鄉井之所聚,𤰝遂溝澮之所渠,計 不過方十里者三十有六,而百里之家給焉。千里亦 如之。一畝之田,以強并弱,水旱之不時,雖其不能盡 地力者,歲不下粟一石,公收其十一。」凡百里之州,為 田三十四億五萬有六千畝,畝率十取粟一石,三十 四萬五千有六百石,以貢於天子,以給州縣。凡執事 之祿,以供賓客,以輸四方,以禦水旱之災,皆足於是 矣。其田間樹之以桑,凡樹桑,人一日之所作者,謂之 功桑,太寡則乏於帛,太多則暴於田。是故十畝之田, 植桑五功;一功之桑,取不宜蠶之歲度之,雖不能盡 其功者,功不下一匹帛。公稅其百之十,凡百里之州, 樹桑百一十五萬有二千,功率十取一匹帛,帛一十 一萬五千有二百匹,以貢於天子,以給州縣。凡執事 者之祿,以供賓客,以輸四方,以禦水旱之災,皆足於 是矣。鰥寡孤獨有不人疾者,公與之粟帛,能自給者 弗征。其田桑,凡十里之鄉為之公囷焉。鄉之入粟於 公者,歲十舍其一於公囷,十歲得粟三千四百五十 有六石。十里之鄉多人者不下千六百家,鄉之家保 公囷,使勿偷。饑歲并人不足於食,量家之口多寡,出 公囷與之,而勸之蠶,以需麥之熟焉。及其大豐,鄉之 正告鄉之人,歸公所與之粟,戒必精,勿濡,以內於公 囷。窮人不能歸者,與之勿徵於書,則歲雖大饑,百姓 不困於食,不死於溝壑,不流而入於他境矣。人既富 樂,生重犯法而易為善。教其父母使之慈,教其子弟 使之孝,教其在鄉黨者使之敬讓,羸老者得安,幼者 得養,鰥寡孤獨有不人疾者,皆得樂其生,屋室相鄰, 煙火相接於百里之內,與之居則樂而有禮,與之守 則人皆固其業,雖有強暴之兵,莫之敢陵。自百里之 內推而布之千里,自千里而被於四海,其孰能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