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3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鹽法部雜錄

《尸子》:「南海之輦,北海之鹽。」

《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曰:『和之美者,大夏之鹽』。」《廣韻》 注:「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為鹽。」

《史記·天官書》:「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貨殖傳》:「山東多魚鹽。」陳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 其民多賈。夫天下物所鮮所多,人民謠俗,「山東食 海鹽,山西食鹽鹵,領南沙北固往往出鹽」,大體如此 矣。

《漢書地里志》:「幽州,其利魚鹽。」河東土地平易,有鹽 鐵之饒。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有魚鹽棗栗之饒。 《越絕書外傳》:「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 《鹽鐵論》:古者豪強大家得煮海為鹽,民皆依為姦之 業也。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冉駹夷,其地有鹹土,煮以為 鹽,麡羊牛馬食之皆肥。」

《西羌傳》:「滇良有西海魚鹽之利。」

《晉書肅慎氏傳》:「肅慎氏土無鹽鐵,燒木作灰,灌取汁 而食之。」

晉令:「凡民不得私煮鹽,犯者四歲刑,主吏二歲刑。」 《魏書勿吉國傳》,「勿吉國水氣鹹凝,鹽生樹上,亦有鹽 池。」

《焉耆國傳》:「焉耆南去海十餘里,有魚鹽蒲葦之饒。」 楊佺期《洛陽記》:「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氣紫 色,有別御鹽,四面刻如印齒,文章字妙不可述。」 《水經注》。涑水又西南逕監。疑作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 水承之。鹽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 志》曰:「山在安邑縣東。」《海外西經》曰:「巫咸在女丑北,右 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昐、巫彭、 巫姑、巫貞、巫孔、巫抵、巫謝、巫羅。」今山海經貞作真又有巫禮「十巫 從此升降,百藥爰在。」郭景純曰:「言群巫上下靈山採 藥往來也。蓋神巫之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曰:疑作口 嶺上有巫咸祠。其水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 鹽池。《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鹽盬。長 五十一里,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從鹽古聲。今許慎說 文解鹽字云鹽鹽池也在河東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從鹽省古聲呂宿曰:「沈沙 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解鹽,今池水東西七十 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渾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 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唯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則 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鹽水, 亦為堨水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面層 山,天巖雲秀池。」一作地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 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塈鹽池,西 又有一池,謂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 在猗氏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公故絳大夫曰 郇、瑕,地沃饒,近鹽。左傳作沃饒而近盬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 鹽盬也,土人鄉俗引水裂。」疑衍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 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鹺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 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 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故社預曰:「猗氏 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安邑置縣以守之。

《隋書東夷傳》:「靺鞨水氣鹹,生鹽于木皮之上。」

《流求》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

《西域傳》:「高昌出赤鹽如朱,白鹽如玉。」

女國在蔥嶺之南,尤多鹽,恆將鹽向天竺興販,其利 數倍。

《唐書東夷傳》:「流鬼去京師萬五千里,三面皆阻海,多 沮澤,有魚鹽之利。」

《西域傳》:「骨咄有四大鹽山,山出烏鹽。」

《南蠻傳》:「南詔覽瞼,井產鹽,最鮮白,惟王得食,取足輒 滅竈。昆明城諸井皆產鹽,不征,群蠻食之。 訶陵國最富,有穴自湧鹽。」

《續博物志》:「蠻法,煮鹽成團為顆,質則以顆計之。」 《茶經》:「白鹽出河東。」

《嶺表錄異》:「野煮鹽,廣南煮海,其無限商人納榷,計價 極微。數內有恩州場、石橋場,俯迎滄溟,去府最遠。商 人于所司給一百石石,榷課支銷,止貨三五千。及往 本場,鹽並官給,無官給遣者。商人但將力收聚鹹池 沙,掘地為坑,坑口稀布竹木,鋪篷簟于其上,堆沙,潮 來投沙,鹹鹵淋在坑內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氣衝」 火滅,則取鹵汁,用竹盤煎之,頃刻而就。竹盤者,以篾 細織竹鑊表裡,以牡礪灰泥之,自收。海水煎鹽,謂之 「野鹽」,言易得如此也。

《鄰幾雜志》:解池鹽稅課愈多而不精。耆老云:「每風雨 起,鹽結須以扒翻轉,令風吹則堅實。今任其自熟,其 畦下者卒虛軟。」吳左丞春卿云:「初任臨安,曰捕到鹽, 令鋪戶驗之。外界官鹽則刑輕,私鹽則刑重,患為鋪 戶所欺,於庭下各取數紙裹之,外用帖子題記置案 上,分鋪戶作兩番去帖隔驗之,然後絕欺弊。」始蘄其 驗法,細詰之,乃肯道云:「煮鹽用蓮子為候,十蓮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