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6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年之粟。顧之立黔落力,重與天下調。」彼重則見射, 輕則見泄,故與天下調泄者失權也,見射者失筴也。 不備天權下相求,備准下陰相隸,此刑罰之所起,而 亂之之本也。故平則不平,民富則不如貧,委積則虛 「矣。此三權之失也已。」桓公曰:「守三權之數奈何?」管子 對曰:「大《豐》則藏分,阨亦藏分。」桓公曰:「阨者所以益也, 何以藏分?」《管子》對曰:「隘則易益也,一可以為十,十可 以為百,以阨守豐,阨之准數。一上十,豐之筴數。十去 九,則吾九為餘。於數筴豐,則三權皆在君,此之謂國 權。」

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國制。」管子對曰:「國無制,地有 量。」桓公曰:「何謂國無制,地有量?」管子對曰:「高田十石, 閒田五石,庸田三石,其餘皆屬諸荒田。地量百畝,一 夫之力也。粟賈一,粟賈十,粟賈三十,粟賈百。其在流 筴者,百畝從中千畝之筴也。然則百乘從千乘也,千 乘從萬乘也。故地無量,國無筴。」桓公曰:「善。今欲為大 國,大國欲為天下,不通權筴,其無能者矣。」

桓公曰:「今行權奈何?」管子對曰:「君通於廣狹之數,不 以狹畏廣;通於輕重之數,不以少畏多。此國筴之大 者也。」桓公曰:「善。蓋天下,視海內長譽而無止,為之有 道乎?」管子對曰:「有曰:軌守其數,准平其流,動於未形, 而守事已成。物一也,而十,是九為用,徐疾之數,輕重 之筴也。一可以為十,十可以為百,引十之半,而藏四 以五操事,在君之決塞。」桓公曰:「何謂決塞?」《管子》曰:「君 不高仁,則國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 過。此亂之至也。則君請以國筴十分之一者,樹表置 高,鄉之孝子聘之幣。孝子兄弟眾寡,不與師旅之事。 樹表置高而高,仁慈孝,財散而輕,乘輕而守之以筴, 則十之五有在上運五如行事,如日」月之終,復此長 有天下之道,謂之「准道。」

桓公問於《管子》曰:「請問教數。」管子對曰:「民之能明於 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 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蓻者,置之黃 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袞 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 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時,曰歲且阨,曰某穀 不登,曰某穀豐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 於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 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此國筴之 者也。國用相靡而足相困揲而然後置四限高下, 令之疾徐,敺屏萬物,守之以筴。有《五官技》。桓公曰:「何 謂五官技?」管子曰:「《詩》者,所以記物也,時者所以記歲 也,《春秋》者,所以記成敗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 所以守凶吉成敗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 者,皆一馬之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迷妄之數也。六 家者,即見其時,使豫先蚤閑之日」受之,故君無失時, 無失筴,萬物興,豐無失利。遠占得失,以為末教。《詩》記 「人無失辭」,行殫道,無失義,易守禍福,凶吉不相亂,此 謂君。按《字典》無。

《山至數》

桓公問《管子》曰:「請問幣乘馬。」管子對曰:「始取夫三大 夫之家,方六里而一乘,二十七人而奉一乘。幣乘馬 者,方六里。田之美惡若干,穀之多寡若干,穀之貴賤 若干,凡方六里用幣若干,穀之重用幣若干」,故幣乘 馬者,布幣於國,幣為一國陸地之數,謂之幣乘馬。桓 公曰:「行幣乘馬之數奈何?」管子對曰:「士受資以幣,大」 夫受邑以幣,人馬受食以幣,則一國之穀資在上,幣 資在下。國穀,什倍數也。萬物,財物去什二筴也。皮、骨、 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財物苟合於國器君用者,皆有 矩券於上。君實鄉州藏焉,曰「某月某日。」苟從責者,鄉 決州決,故曰「就庸一日而決。」國筴出於穀。軌,國之筴 貨幣乘馬者也,今刀布藏於官府。巧幣,萬物輕重,皆 在賈之。彼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彼穀重而 穀輕,人君操穀幣金衡而天下可定也,此守天下之 數也。

《地數》

桓公曰:「地數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地之東西二萬八 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六十七山,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樹穀也,戈 矛之所發,刀幣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 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 此內,是謂國用。」桓公曰:「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管子 對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里之薄 而用有餘。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財 物也。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 筴,坐起之費,時也。」黃帝問於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 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伯高對曰:「請刈其莞而樹之, 吾謹逃其蚤牙,則天下可陶而為一家。」黃帝曰:「此若 言,可得聞乎?」伯高對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 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鈆錫赤銅;上有 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苟山之見其榮,君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