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8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嫁冠之禮,本是父之所成,無父之人,乃可自冠,故稱 大功、小功,並以冠子、嫁子為文,非關惟得為子,己身 不得也。小功之末,既得自嫁娶,而亦云「冠子娶婦」,其 義益明。故先列二服,每明冠子、「嫁子」結于後句,方顯 自娶之義。既明小功自娶,即知大功自冠矣。蓋是約 言而見旨。若謂緣父服大功,子服小功,小功服輕,故 得為子冠嫁;大功服重,故不得自嫁。自冠者,則小功 之末,非明父子服殊,不應復云冠子嫁子也。若謂小 功之文言己可娶,大功之文不言己冠,故知身有大 功,不得自行嘉禮,但得為子冠嫁。竊謂有服不行嘉 禮,本為吉凶,不可相干。子雖小功之末,可得行冠嫁, 猶應須父得為其嫁冠。若父于大功之末,可以冠子 嫁子,是于吉凶禮無礙。吉凶禮無礙,豈不得自冠自 嫁?若自冠自嫁,于事有礙,則冠子嫁子,寧獨可通?今 許其冠子而塞其自冠,是琛之所惑也。又《令旨》推下 殤小功不可娶婦,則降服大功,亦不得為子冠嫁。伏 尋此旨,若謂降服大功,不可冠子,嫁子則降服小功, 亦不可自冠自娶。是為凡厥降服大功小功,皆不得 冠娶矣。《記》文應云「降服則不可」,寧得惟稱下殤。今不 言降服,的舉下殤實有其義。夫出嫁出後,或有再降, 出後之身,于本姊妹降為大功。若是大夫服士,又以 尊降,則成小功,其于冠嫁,義無以異。所以然者,出嫁 則有受我,出後則有傳重,並欲薄于此而厚于彼。此 服雖降,彼服則隆。昔實期親,雖再降猶依小功之禮, 可冠可嫁。若夫期降大功,大功降為小功,止是一等, 降殺有倫,服末嫁冠,故無有異。惟《下殤》之服特明不 娶之義者,蓋緣以幼稚之故,夭喪情深,既無受厚,他 姓,又異傳重,彼宗嫌其年稚服輕,頓成殺「略,故特明 不娶,以示本重之恩。是以凡厥降服,冠嫁不殊,惟在 下殤,乃明不娶。其義若此,則不得言大功之降服,皆 不可冠嫁也。且《記》云『下殤小功』,言下殤則不得通于 中上,語小功則不得兼于大功。若實大小功降服,皆 不冠嫁,上、中二殤亦不嫁冠者,《記》不得直云『下殤小 功則不可』,恐非文意。此又」琛之所疑也。遂從琛議。 按《隋書禮儀志》,大同六年,皇太子啟:「謹案下殤之小 功,不行婚冠嫁三嘉之禮,則降服之大功,理不得有 三嘉。今行三嘉之禮,竊有小疑。」帝曰:「《禮》云:『大功之末, 可以冠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娶婦。己雖小 功,既卒哭,可以冠娶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晉代蔡 謨、謝沈、丁纂、馮懷等遂云:「降服大功,可以嫁女。」宋代 裴松之、何承天又云:「女有大功之服,亦得出嫁。」范堅、 荀伯子等雖復率意致難,亦未能折。太始六年,虞龢 立議:大功之末,乃可娶婦。于時博詢,咸同龢議。齊永 明十一年,有大司馬長子之喪,武帝子女同服大功。 左丞顧杲之議云:「大功之末,非直皇女嬪降無疑」,皇 子娉納,亦在非礙。凡此諸議,皆是公背正文,務為通 耳。徐爰王文憲並云,「期服降為大功,皆不可以婚嫁。」 于義乃為不乖,而又不釋其意。天監十年,信安公主 當出適,而有臨川長子大功之慘,具論此義,粗已詳 悉。太子今又啟審大功之末,及下殤之小功,行婚冠 嫁三吉之事。案《禮》所言,下殤小功,本是期服,故不得 有三吉之禮。況本服是期,降為大功,理當不可人間 行者,是用鄭元逆降之義。《雜記》云「大功之末,可以冠 子嫁子」,此謂本服大功子,則小功踰月以後,于情差 輕,所以許有冠嫁。此則小功之末,通得娶婦。前所云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子」,此是簡出大功之身,不得 娶婦。後言小功之未,可以冠子嫁子,非直子得冠嫁, 亦得娶婦,故有出沒。婚禮,國之大典,宜有畫一。今宗 室及外戚不得復輒有干啟,禮官不得輒為曲議。可 依此以為法。

太清三年春三月皇太子妃王氏薨夏五月帝崩于淨居殿冬十一月葬修陵

按《梁書武帝本紀》:「太清三年春三月己未,皇太子妃 王氏薨。丁卯,賊攻陷宮城,援軍各退散。高祖以所求 不供,憂憤寢疾。五月丙辰,高祖崩于淨居殿,時年八 十六。辛巳,遷大行皇帝梓宮于太極前殿。冬十一月, 追尊為武皇帝,廟曰高祖。乙卯,葬于修陵」 按《侯景 傳》:「太清三年五月,高祖崩于文德殿,景密不發喪,權 殯」于昭陽殿,自外文武咸莫知之。二十餘日,升梓宮 于太極前殿,矯詔迎皇太子即皇帝位。

簡文帝大寶元年春正月以國哀不朝會秋九月詔葬簡皇后于莊陵

按《梁書簡文帝本紀》,大寶元年春正月辛亥朔,以國 哀不朝會。 按《簡皇后王氏傳》:后諱靈賓,天監十一 年拜晉安王妃,生哀太子大器,大通三年十月拜皇 太子妃,太清三年三月,薨于永福省,時年四十五。其 年太宗即位,追崇為皇后,諡曰簡。大寶元年九月,葬 莊陵。先是詔曰:「簡皇后窀穸有期。昔西京霸陵,因山 為」藏,東漢壽陵,流水而已。朕屬值時艱,歲饑民弊,方 欲以身率下,永示敦朴。今所營莊陵,務存約儉。 大寶二年冬十月帝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