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0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哉?良由功名之計愈工,而忠孝之性未至故也。樞臣

楊嗣昌墨縗蒞事,拮据罔效,荷皇上特達之知,簡入 綸扉。」使嗣昌而猶有人心者,當念代言非金革之比, 累朝有糾正之條,聖經賢訓,昭布森嚴,自應力辭新 命,矢報中樞。乃讀其《勉承恩命》一疏,計較于歲月久 近之間,絕無有哀痛惻怛之念,遂儼然服緋到任。聖 人之言曰:「食稻衣錦,于汝安乎?」臣于是歎嗣昌之胸 無天倫、目無清議,而忍心害理,舛悖一至此也。伏誦 聖祖六諭,必先父母,皇上初政,首闡《孝經》,在閭巷猶 欲教以人倫,豈端揆可先,容其掃棄?臣又考之祖制, 國初升六部尚書正二品,以中書之事分隸之,是今 之尚書猶宰相也。景廟之用于謙,孝廟之用劉大夏, 倚𣬉親切,未嘗以東閣處之。蓋以六卿之職,展布有 餘,名位未嘗不足故也。今「即使嗣昌而果才也,司馬 之堂儘堪報效;何況紙上勦撫,無救民生;令下蠲輸, 坐傷國體,業於封疆無補,豈云幾務可參?將來幾務 為重,必反謂封疆可卸,徒以梯榮之計,遂其卸擔之 謀,既無以責嗣昌之成功,又無以作滿朝之忠孝。臣 所謂不如還樞臣之職,以維名教」者,此也。然臣於是 更有進者,仰窺我皇上軫念時艱、求賢若渴,不得已 而破格用人,奪情起復者,實由人才缺少之故。然臣 以為天下未嘗無才,而皆向來大臣不肯實心講求 之過也。夫無事不講儲才,有事輕言破格,終身之職 業未見他奇,而一日之機緣已蒙倖進。此豈可謂用 人無弊之道哉!臣謬懷管見,不遑詳舉,敢以一「二為 皇上陳之。今時事最急,無過兵餉;屈指中外,但得數 十人,而天下之事集矣。督撫者,治兵之人也;得其人 以聽之本兵,則鎮戎道將可次第問也。布政使者,理 財之人也;近來視為監司常秩,而不精求其選計,無 誤於此。誠得其人以聽之司農,則屯鹽、鼓鑄可覈實 舉也。凡此數十人者,其始莫若責之大寮之保舉,而 又非泛然舉之也。宜倣古《周官》六計,分其科目而辨 論之,如所謂廉而辨者,理財之選,明而決者,治兵之 選是也。得其人而眾皆曰賢,付之中外職掌可也。得 其人而不敢遽信其人,則但置之班行,時賜接見敷 奏,明試深觀而熟察之,嘗使所儲之才多於所供之 職,又安用此縗」絰之夫宣勞王事乎?於是明著令典, 永禁奪情,綱常名教,昭然明白,豈非大聖人立法超 出尋常萬萬哉?臣所謂「亟應講儲才之法,以禁奪情」 者此也。臣新進孤立,何敢輕瀆宸聽?惟是結髮受書, 臣父隆美嘗教以臣之祖先臣用賢。當神祖初年,輔 臣張居正蔑倫起復,臣祖慷慨建言,為鄒元標諸臣 「之倡,幾斃杖下,腊其敗肉,以示子孫。臣雖愚陋,敢背 家學而忘先訓乎?如今者坐視樞臣,蒙面入直,綱常 掃地,而囁嚅不言,是上負堯舜之主,而下忝所生矣。 有臣如此,將焉用之?昧死陳愚,罪無可逭,伏乞聖明 垂照焉。」臣不勝隕越戰慄之至。 按《成勇倫常萬古 為重疏》:臣竊惟天地所以不毀者,人為之維也;人類 所以不絕者,禮為之維也。故《記》曰:「禮也者,猶體也。體 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知 所以自別於禽獸者,禮而已矣。禮莫大於倫,倫莫大 於君親,未有不知有君親而可以齒於人類者也。今 夫繩樞甕牖之子,匹夫徒步之人,有人焉指之為無 君親,則怫然作色,何也?恐不可齒於人類也。況儼然 秉國之軸,「四方是維、天子是毗」者,而肯認其名乎?臣 謂欲避其名,當無其實。苟實之有而名是避,又從而 箝人之口。廟堂即不議之,草野得而議之;薦紳即不 議之,庶人得而議之;當時即不議之,後世得而議之。 白簡之糾彈可箝,青史之斧鉞可箝乎?臣始謂輔臣 楊嗣昌不知有君親之人也,固不敢以忠孝責之。今 嗣昌疏中有「仁不遺親,義不後君」之語,反覆辯論,無 非避不忠不孝之名,是嗣昌猶知有君親也,猶可以 忠孝之言告之者也。臣不敢勦襲他人之說,但就嗣 昌之疏以詰嗣昌,可乎?嗣昌謂古之君臣,列國之君 臣,可得而避;今之君臣,一統之君臣,無所逃「於天地 之間,是三年之喪,可行於古,不可行於今也。」不知嗣 昌所引者何古,所指者何臣,所據者何代之經,所遵 者何國之典,豈非聖諭所謂另一邪說者?唐、虞、三代 未有聞奪情起復之事固勿論,漢、唐、宋皆一統也。有 宋去今未遠,即以宋言之,遵《禮經》而不起復者,富弼、 劉珙也;循故事而起復者,陳「宜中、賈似道也。嗣昌將 以富弼、劉珙為忠乎,抑以宜中、似道為忠乎?」嗣昌雖 巧文辨慧,必不敢以富弼、劉珙為非,而以宜中、似道 為是。宜中、似道固無所逃於天地,先得嗣昌之所同 然矣,不知富弼、劉珙當時安所逃乎?信如嗣昌之言, 是天下凡為臣者,皆不當終三年之喪,終則為後君、 為不臣,先聖之《詩》《書》可焚,先王之典禮可廢,不舉,人 類化而為禽獸不止也。留一嗣昌而生天地不臣不 子之心,何如去一嗣昌而樹萬世為臣為子之鵠?嗣 昌之妄為附會而不讓,謬為飾說而不辭者,豈自以 一身之去留,係社稷之安危,而為天下所無乎?將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