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1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君有子道,尊君之義,臣人一耳。而《禮》,臣為君服斬, 人為君服齊者,別親疏,明貴賤也。老疾待放之臣,與 人同服者,亦以疏賤故也。而難者不察疏賤厭降,乃 云「絕其舊君」,悖於禮矣。解職者既已疏賤,與老疾去 者無異,寧可必已後可還仕,與自同於見臣,為其君 服斬乎?如令後可還仕,便得同見臣之制,三諫去者, 一時罷退,後可還仕,方於解職,未始有殊。二臣之服, 例皆應齊,而難者偏許三諫去者服齊,使去職者行 斬,難以言通論矣。又《難》曰:「王者無外,天子之臣,雖致 仕歸家,與在朝無異,不得稱君為舊而服齊衰也。」釋 曰:「京師方千里之地謂之畿,其餘以封諸侯。畿內之 人服天子齊衰,畿外之人則不能以為天子有內外 之差。王者以天下為家,夷狄之士亦莫不統,故曰無 外之義,非所以論服也。《書》曰『臣為朕股肱耳目,宣力 四方』。言君臣相與共政事,有一體之義。親而貴,故君 臣之名生」焉,致仕者疏賤,不得復託體至尊,故謂之 舊君。凡在職稱君而俱服斬,去職亦宜稱舊而俱服。 齊左丞鄭襲曰:「君非天子之稱。」博士答曰:「天生蒸民 而樹之君,天子非君,君將焉在?」

《大功殤服九月七月》

晉袁准《喪服傳》曰:「按《孔子家語》曰:『男子十六而成童, 女子十四而化育,此成人之大例也,人成有早晚,又 按《左氏傳》曰:『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然則 十五、十六可以為成人矣。女七歲,男八歲而墮齒,此 墮齒之大例也。以是而處殤之義,則七歲至九歲宜 為下殤,十歲至十二宜為中殤,十三至十五宜為長 殤,合古十六成人,十五生子之義。十九以下,四歲之 差。《傳》所記言,非經典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是無不 冠不娶之限耳。若必三十,則舜適為得禮矣,奚為稱 鰥哉』!」崇氏問云:「『舊以日易月,謂生一月,哭之一日』。又 學者云:『以日易月者,易服之月。殤之周親者,則以十 三日為之制。二義不同,何以正之』?」淳于睿答云:「按《傳》 之發正於周年之親,而見服之殤者,以周親之重,雖 未成殤,應有哭之差。大功以下,及於緦麻,未成殤者, 無復哭日也。何以明之?按長殤、中殤俱在大功,下殤 小功,無服之殤無容有在緦麻,以其幼稚,不在服章, 隨月多少而制哭日也。大功之長殤俱在小功,下殤 緦麻,無服之殤則已過絕,無復服名,不應制哭,故《傳》 據周親以明之。且緦麻之長殤,服名已絕,不應制哭, 豈有生三月而更制哭乎?」范甯《與戴逵書》問馬鄭二 義,逵答曰:「夫《易》者當使用日,則廢月可得言易耳。鄭 以哭日准平生之月,而謂之易。且無服之殤,非唯周 親七歲以下也,他親長中降而不服,故《傳》曰『不滿八 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也。如馬義,則以此文悉關諸 服降之殤者。若如鄭義,諸降之殤當作何哭耶?若復 哭其生月,則緦麻之長殤,決不可二百餘日哭。鄭必 推之於不哭,則小功之親,以志學之年,成童而夭,無 哭泣之位,恐非有情者之所允也』。」甯又難逵曰:「《傳》云 『不滿八歲為無服』,則八歲以上,不當引此」也。尋制名 之本意,父之於子,下殤小功,猶有緦麻一階。非為五 服已盡,而不以緦麻服之者,以未及人次耳。長史姜 輯議安平嗣孫服曰:「諸侯體國,嗣孫至重,欲其後嗣 早繼者。文王之為世子,在於王季之時,亦猶凡諸侯 之世子耳,而十五便生武王。推此而言,則《禮》許世子 以早冠。《禮》,男子冠而不為殤」,既冠婚姻,不復得以殤 服服之,謂以為嗣孫年已十八,備禮冠娶,當從成人 之例。

宋庾蔚之謂:「漢戴德云獨謂父母為子,昆弟相為當, 不如鄭以周親為斷。周親七歲以下,容有緦麻之服, 而不以緦麻服服之者,以其未及於禮,故有哭日之 差耳。他親有三殤之年,而降在無服者,此是服所不 及,豈得先以日易月之例耶!戴逵雖欲申馬難鄭,而 彌覺其躓。范甯難之,可謂當矣。按《束晳》通論無服之」 殤云:「禮,緦麻不服長殤,小功不服中殤,大功不為易 月哭,唯齊衰乃備四殤焉。」凡云「男二十而冠,三十而 娶,女十五許嫁而笄,二十而出」,並禮之大斷。至於形 智夙成,早堪冠娶,亦不笄之二十矣。笄冠有成人之 容,婚嫁有成人之事。鄭元曰:「殤年為大夫,乃不為殤, 為士猶殤之。」今代則不然,受命出官,便同成人也。

《大功成人九月議》

魏王肅云:「大夫之妾,為他妾之子,大功九月,自諸侯 以上不服。」晉孫略議以為:「伯叔父母、姑、姊妹,皆夫家 也。妻體夫尊,降其夫伯叔父母、姑、姊妹,小功,妾賤,不 敢降也。」張祖高難以:為:「妻為夫之黨服,降夫一等,夫 之姑、姊妹宜小功。妾服君之黨,得與女君同,豈以貴 賤之故而異之?縱妻之貴而可以略君之姑、姊妹者」, 則應妾服每當與君同也。君之為父母三年,妾何以 無其制乎?按《孫略》云:「妾賤不可以恩輕從略,故宜在 大功耳。」又不敢與君同服,何三年之制乎?又有公子 之妻服其皇姑,不嫌過夫者,以各有其義故也。 魏明帝景初中,尚書祠部問:同母異父昆弟服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