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陳用之曰:「應門,治朝之門。《爾雅》曰:『正門謂之應門』。此主正治之朝門言也,先儒釋之以為朝門焉。」 鄭康成曰:「二徹之內八尺,三個二丈四尺 。」 易氏曰:「嘗疑明堂之室止於丈八尺,而廟門乃二丈一尺,應門乃至二丈四尺,路門乃幾於三丈三尺,則其制為太廣。」 鄭氏疑其說,以為路門不容乘車,五個乃兩間共容三丈三尺,則是路門為丈有六尺五寸,其制反小於應門,且非《經》之明文,是必有差。學者略其長短之數,而取其因物擬物之度,斯可矣 。李嘉會曰:「祭祀之禮,一時而入,不欲先後,故門之制度如此。」

武帝建元元年秋七月議立明堂不果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元年秋七月,議立明堂,遣使 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按《郊祀志》,武帝 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 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 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 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竇太 后不好儒術,使人微伺趙綰等姦利事,按綰、臧,綰、臧 自殺。諸所興為皆廢。

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登封泰山降坐明堂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臣瓚曰:《郊祀志》,「初,天子封太山,太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則此所坐者也。明年秋乃作明堂耳。」

元封二年秋,作明堂於泰山下。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元封五年》,始祠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

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五年春三月,還至太山,增封。 甲子,祠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諸侯王列侯,受 郡國計。」按《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 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 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 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 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 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歲修封,則祠 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 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 郊禮畢,尞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巔。而泰 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太初元年祀上帝於明堂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 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於明堂。」

天漢三年春三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因受計

按:《漢書武帝本紀》云云。

太始四年祀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又祀孝景皇帝於明堂

按《漢書武帝本紀》:太始四年「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 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於 明堂。」

征和四年三月祀於明堂

按《漢書武帝本紀》:征和四年「春三月,上耕於鉅定,還 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

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立明堂辟廱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四年夏,安漢公奏立明堂辟 廱。」

應劭曰:「明堂所以王四時,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達,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孝經》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上帝,謂古時帝太昊之屬,黃帝曰合宮,有虞曰總章,殷曰陽館,周曰明堂。辟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元始五年,祫祭明堂。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諸侯 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徵助 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吏,各有差。」

後漢

世祖中元元年初起明堂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中元元年,是歲初起明堂靈臺 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圖讖於天下。」

《大戴禮》云:「明堂者,凡九室,一室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上,上員下方,赤綴戶也,白綴牖也。」 《禮圖》又曰:「建武三十二年,作明堂,上員下方,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時之王室,有十二戶,法陰陽之數。」 胡伯始云:「古清廟蓋以茅,今蓋以瓦,下藉茅,存古制也。」 《漢官儀》曰:「明堂四面起土作塹,上作橋,塹中無水。明堂去平城門二里許,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郊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