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17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議曰:『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之簡牘,全文莫睹。始之 黃帝,降及有虞,彌歷夏殷,迄於周代,各立名號,別創 規模。眾說舛駁,互執所見,巨儒碩學,莫有詳通,斐然 成章,不知裁斷,究其指要,實布政之宮也。徒以戰國 縱橫,典籍廢棄,暴秦酷烈,經禮湮亡。今之所存傳記』」 雜說,用為準的,理實蕪昧。然《周書》之敘明堂,紀其四 面則有應門、雉門,據此一塗,固是王者之常居耳。其 青陽、總章、元堂、太廟及左個、右個,與四時之次相用, 則路寢之義,足為明證。文王居明堂之篇,「帶以弓韣, 祠於高禖,下九門磔禳,以禦疾疫;置梁除道,以利農 夫;令國有酒,以合三族」,凡一事等,皆合《月令》之文。觀 其所為,皆在路寢者也。《戴禮》:「昔周公朝諸侯於明堂 之位,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 卑也。」又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堂一筵。」 據其制度,即大寢也。亦曰:「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 章,殷曰陽館,周曰明堂。」斯皆路寢之徵,知非別處。《大 戴》所說,初有近郊之言,復稱文王之廟,進退無據,自 為矛盾。原夫負扆受朝,常居出入,既在皋庫之內,亦 何云於郊野哉?《孝經傳》云,「在國之陽,又無里數。」漢武 有懷創造,詢於搢紳,言論紛然,終無定據,乃立於汶 水之上而宗祀焉,明其不拘遠近,無擇方面。孝成之 代,表行城南,雖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始四年,大 議營創。孔牢等乃以為明堂、辟雍、太學,其實一也,而 有三名。金褒等又稱:「經傳無文,不能分別同異。」中興 之後,蔡邕作論,復云:「明堂、太廟,一物二名。」鄭元則曰: 「在國之陽,三里之外,七里之內,丙巳之地。」《釋例》亦云: 「明堂、太廟,凡有八名,其體一也。」苟立同異,竟為巧說, 並出自胸懷,曾無師祖。審夫功成作樂,理定制禮,草 創從宜,質文遞變。旌旗冠冕,古今不同;律度權衡,前 後不一,隨時之義,斷可知矣。假如周公舊章,猶當擇 其可否;宣尼彝則,尚或補其闕漏。況鄭氏臆說,淳于 謏聞,匪異守株,何殊膠柱。愚謂「『不出墉雉,邇接宮闈, 實允事宜,諒無所惑。但當上遵天旨,祗奉德音,作皇 代之明堂,永貽範於來葉』。區區碎議,皆略而不論。」又 上表曰:「明堂之制,陛下已發德音,久令詳議。但以學 者專固,人人異言,損益不同,是非莫定。臣愚以為五 帝之後,兩漢已前,高下方圓,皆不相襲。惟在陛下聖 情創造,即為大唐明堂,足以傳於萬代,何以論戶牖 之多少,疑階廷之廣狹?若恣儒者互說一端,久無斷 決,徒稽盛禮。昔漢武欲草《封禪儀》,博望諸生,所說不 同,莫知孰是。唯御史大夫倪寬,勸上自定制度,遂成 登封之禮。臣之愚誠,亦望陛下斟酌繁省,為其節文, 不可謙拒,以淹大典。」尋以有事遼海,未暇營創。

高宗永徽二年以太宗配祀明堂又敕詳定明堂形制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高宗永徽二年, 以太宗配祀明堂,而有司乃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 配五人帝。」

按《舊唐書禮儀志》:「永徽二年七月二日敕曰:『上元幽 贊,處崇高而不言;皇王提象,代神功而理物。是知五 精降德,爰應帝者之尊;九室垂文,用紀配天之業。且 合宮靈符,創鴻規於上代;太室總章,標茂範於中業。 雖質文殊制,奢儉異時,然則立天中,作人極,布政施 教,其歸一揆。朕嗣膺下武,丕承上烈,思所以答眷上 靈,聿遵孝享。而法宮曠禮,明堂寢構。今國家四表無 虞,人和歲稔,《作範》垂訓,今也其時。宣令所司與禮官 學士等考覈故事,詳議得失,務依典禮,造立明堂。庶 曠代闕文,獲申於茲日;因心展敬,永垂於後昆。其明 堂制度,令諸曹尚書及左右丞侍郎、太常、國子祕書 官、弘文館學士同共詳議』。」於是太常博士柳宣依鄭 元議,以為明堂之制,當為五室。內直丞孔志約據《大 戴禮》及盧植、蔡邕等議,以為九室。曹王友、趙慈皓、祕 書郎薛文思等各造《明堂圖》,諸儒紛爭,互有不同。上 初以九室之議為是,乃令所司詳定形制及辟雍門 闕等。

按《唐會要》:「永徽二年七月癸巳,詔禮官學士議立明 堂。柳宣依鄭元議五室,孔志約據《大戴禮》及盧植、蔡 邕議九室,趙慈皓、薛文思等各造明堂圖樣。」上以九 室可依,令所司詳定明堂形制,大小、階臺高下,及辟 雍門闕等制度。

永徽三年,出《九室圖》,令有司損益之。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永徽三 年六月,內出九室樣,乃更令有司損益之。有司奏言, 「內樣堂基三重,每基階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 一尺;中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 一丈二尺。上基象黃琮,為八角,四面安十二階。請從 內樣為定基高下仍請準周制,高九尺。其方共作司 約準一百四十八尺,中基、下基望並不用。又內室各 方三筵,開四闥八窗,屋圓楣徑二百九十一尺。」按《春 秋》大饗五帝,各在一室,商量不便。請依兩漢季秋合 饗,總於太室。若四時迎氣之祀,則各於其方之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