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27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文獻通考

巡狩

按:《舜典王制》明言二月東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 一月北巡,而崔靈恩乃以為一年巡一嶽,虞五載則 二十年而遍,周十二載則四十八年而遍,何所據耶? 文中子言「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何也? 兵衛少而徵求寡也。古帝王之巡狩,所以省方觀民, 初非遊適。然舜之時五載僅能一行,至周成王則又 不能如舜。至於十二年乃一行之,又必止以四嶽為 底止之地。蓋雖一本於憂民之心,而尚恐有煩民之 事,故出必有期,而行必有方如此。至穆王始欲肆其 心,周行天下,必使有車轍馬跡,而幾以喪邦。秦始皇、 隋煬帝假望秩省方之說,以濟其流連荒亡之舉,千 乘萬騎,無歲不出;遐方下國,無地不到,至於民怨盜 起,覆祚殞身,曾不旋踵。雖秦隋所以召亡者,固非一 端,然倘非游蕩無度,則河決魚爛之勢,亦未應如是 其促也。

大學衍義補

王朝之禮

《虞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 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 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岳,如 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 至於北岳,如西禮。歸格於藝祖,用特五載一巡守。」

朱熹曰:「古者君將出必告於祖禰,歸又至其廟而告之,孝子不忍死其親,出告反面之義也。」

呂祖謙曰:「巡守而歸,苟民物有一不得其所,其見祖廟有愧心矣。想舜歸格之時,此心無愧,對越在廟,慰愜可知也。」

臣按:先儒有言,「巡守所以維持封建」 ,後世罷封建以為郡縣之制,萬方一國、四海一家,如肢體之分布,如心手之相應,萬里如在殿廷,州縣如在輦轂,挈其領而裘隨,舉其綱而網順,政不必屈九重之尊、千乘萬騎之禁衛、百司庶府之扈從以勞民而傷財也。苟慮事久而弊生而欲有以考察而振作之,遣一介之臣付方尺之詔,璽書所至,如帝親行,天威不違顏咫尺,孰敢懈怠哉?然則帝舜巡守非歟臣。故曰:「巡守所以維持封建也。」

《大行人》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王安石曰:「王巡守則諸侯各朝於方岳,王不巡守則會諸侯而殷見。或巡守,或殷國,其出而省焉一也。」

呂祖謙曰:「巡守之禮,此乃維持治具,提攝人心,聖人運天下妙處。大抵人心久必易散,政事久必有闕,一次巡守又提攝整頓一次,此所以新新不已之意。然唐虞五載一巡守,周卻十二年,何故?蓋周時文治漸成,禮文漸備,所以十二年方舉巡守之事,此是成王知時變、識會通處。」

臣按:呂氏謂「舜五載巡守,周十二年巡守,為成王知時變、識會通」 ,臣竊以謂在虞時則可五載,在周時則可十二年,在後世罷封建、立州郡之時,守令不世官,政令守成憲,雖屢世可也,在今日時變會通之要,所以提攝整頓之者,誠能擇任大臣,每五年一次分遣巡行天下如漢、唐故事,雖非古典亦古意也。

《文中子》叔恬曰:「舜一歲而巡五嶽,國不費而民不勞, 何也?」曰:「無他道也,兵衛少而徵求寡也。」

臣按:「時異世殊,上古之時風氣淳樸,人用未滋,故人君所以奉身用度者未至於華靡,故其巡行兵衛可以不備而徵求不至於過多。後世則不然,雖時君有仁愛之心、恭儉之德,然兵衛少則不足以防姦,徵求寡則不足以備用,不若深居九重,求賢審官,內委任大臣以帥其屬,外分命大臣以治其方,則垂拱仰成,不出國門而天下治」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