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0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素」,今用《墨繒》,以從簡易也。《補註》:按:《禮記》楊氏註引《衣圖》云:「既合縫了,又再覆縫,方便於著。以合縫為續衽,覆縫為鉤邊。」本註蔡氏淵謂:「續衽鉤邊者,只是連續裳旁,無前後幅之縫,左右交鉤,即為鉤邊。」愚按:二說俱未甚明白。若深衣果裳十二幅,則其要與十二幅各合縫為續衽,裳前兩襟及下齊反屈為鉤邊。邊即純邊之邊也。後細思之,則《禮記》十二幅,指深衣一身所用之布。屈裾另用布二幅,斜裁為四幅,廣頭在下,尖頭在上,續裳之兩旁,故謂之續衽,在裳之兩邊,故謂之鉤邊,《玉藻》所謂「衽當旁」是也。黃閏玉云:「古者朝祭,衣短有裳,惟深衣長邃無裳。」不知《禮記》明言要縫半下,既有要縫,豈得無裳?

黑緣。

緣用黑繒領,表裡各二寸。袂口裳邊表裡各一寸半。袂口布外,別此緣之廣《補注》:丘氏曰:「用皁繒為之,領及袂口、裳邊、表裡皆用寸半。領及裳邊內外則夾縫在本布上,袂口則綴連布之外,即所謂袂口布外,別此緣之廣也。按《家禮》,領緣用二寸,袂口、裳邊用寸半。」今不然者,考《禮記玉藻》,「袷二寸,緣廣寸半。」本分領與裳、袂則皆寸半矣。今擬領亦用寸半,與裳袂同,俾少露領也。否則袷為虛設矣。

《三才圖會》

襴衫

襴衫

圖說

《唐志》曰: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襴及裾,名 「襴衫」,以為上士之服。今舉子所衣者即此。

褙子

褙子

圖說

即今之披風。《實錄》曰:「秦二世詔朝服上加褙子。其制 袖短于衫,身與衫齊而大袖。宋又長與裙齊,而袖纔 寬于衫。」

半臂

半臂

圖說

《實錄》曰:「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塗,即長袖也。唐高祖 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間或曰「綽子,士 人競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護,又名背心